农村老人说:“掉下窝的燕子绝不要去捡”,自从老家来了一窝燕子之后,每年大约5~6月份,都能在巢下发现掉落的雏燕,可我把奄奄一息的小燕子搭梯刚送回原位,不久后它又被踢了出来,这回是彻底没了生命迹象,对此我仍觉得疑惑万分。
01:关于燕子自古以来,人和燕子的联系十分密切。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可知,燕子不看屋主是贫是富,相反它不傍豪门亲百姓,是最不惧怕人、最亲民的鸟类之一。
全世界共有20多种燕子,而分布在中国的就有四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居多。燕子属于我国著名的夏候鸟,每年初春就是它们迁徙时间的间,它们会成群结队迁徙到北方地区,夏季的时候在各地站稳脚跟,等繁殖后再结群南徙,南洋群岛,澳洲,印度等地方都是它们过冬所选地。
它们用唾液和泥、草根茎、细软杂草、 羽毛、破布等材料在屋檐下筑巢,每年到了5~7月份,它们就开始繁殖了,每窝都会产4~6枚卵,过了不到半个月当你听到“叽喳”的叫声时,就意味着燕宝宝已成功孵出了。
可总是有大量的案例指出:刚出生不久的燕宝宝会被“推下”巢穴,重重掉落在地上最后死亡,这是为何?难道真的是燕宝宝的父母亲所为的吗?
02:雏燕为何掉落出窝?是被推出来的吗?燕子被父母踢出巢穴成为民间普遍流传的说法,但经过考证,这种说法不太站得住脚。有人亲眼目睹燕母将孩子推落巢穴,但这可能是个例。
例如我把掉下的雏燕送回去后,就发现当时燕爸爸、燕妈妈是不在家的,所以对于燕子被父母亲踢出巢穴的说法,我更加存疑。虎毒不食子,当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燕子掉出巢穴的原因有很多:
1.雏燕排泄时意外掉落
燕子的巢穴呈“皿”状,当然也有半圆和长筒形状,但无论是那种“建筑风格”,燕子们排泄都必须要到巢穴边缘,将屁股对准外面。这也就是为什么燕窝附近的地板,都是白花花的粪便原因,这说明燕子很少在窝内排泄。
正是如此,雏燕在挪动到燕窝周围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就有了掉落的风险。这种高空坠落不可避免,这对它们来说也是生存的一种考验。通常燕窝为安全考虑,都建造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所以一旦率下几乎很难再活下来。
2.兄弟姐妹为减少食物竞争而排挤
另外一种原因,即是来自“手足”的互相排挤。燕子每年会生两窝,期间会有一定间隙。面对这么多嗷嗷待哺的燕宝宝,燕子父母压力山大,它们要拼命的找够食物。当生产力无法满足供需关系时,有的燕宝宝挨饿过度后就开始使坏了,有时“年纪”大一点的雏燕会把弟弟妹妹推走,减少食物竞争;有时是无差别攻击,把其他燕宝宝排挤开。
可能在人们眼里这是很残酷的行为,但燕子可能没有意识到,推走的兄弟姐妹面临着“自由落体”的坠落风险,只是单纯地想把它们推开,让自己吃饱点罢了。
3.窝小崽多,位置空间不够
筑巢的燕子是十分辛苦的,它们要用唾液和其他东西混合建房,别看这1室0厅很小,但却耗费了燕子很多心血,光是来回的飞就是很大的工作量。有的燕窝旁会有红色的矿物质,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们累到吐血了。
有时候,燕子的预估是不准确的,它们所建造的一室零厅远不够孩子们住。燕父母两只,再加上4~6甚至更多的幼崽,原本宽敞的豪宅一下子就变成拥挤单间了,再这种“燕挤燕”的情况下,就有燕宝宝被挤出来了。这没法避免,只能怪住宅面积不够大,或者说是燕子家“人丁”太兴旺了。
4.寄生虫等原因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燕子遭受寄生虫的攻击,导致它们浑身难受,行为受到干扰,从而不幸跌落巢穴。老人说的燕子掉下不要捡,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不让孩子碰上寄生虫。除了寄生虫,雏燕身上还有不少细菌、鸟螨虫、吸血蝇蛆等,在这种“带病”的情况下,雏燕体弱受到影响,跌落巢穴就解释的通了。
5.离巢习飞
跌落的雏燕并不全是意外,有时还是故意的,因为它们到了要练习飞翔的时刻!在掉下来的燕子中,你也会发现有的羽毛没长全,而有的羽翼相对丰满了,这部分就是在为学习飞翔而准备。第一次飞行难免会失败,但有了扑腾的翅膀至少不会受重伤,因而掉下来也就无伤大雅。
关于燕子父母把孩子推下的说法并不靠谱,虎毒不食子,燕子界相信也遵循这一点。燕家长推下孩子的情况或许会存在,但都是极端个例。更多原因还是因为燕子经验不足、巢穴构造、空间、病虫害、习飞等原因。
至于为什么人们说掉落的燕捡起来后,燕父母会感知到人类的气味,分辨不出自己的孩子,从而再次把它推下。但这也不科学,燕子的嗅觉并不灵敏,反而很迟钝,凭借气味分辨就是无稽之谈了。老人说的话,是为了让孩子不触碰寄生虫,或者是教育他们不干涉自然的法则罢了。
总而言之燕宝宝掉落巢穴,并非是被父母亲推下来的,这其中原因有很多方面。不管怎样,还是抑制不住人们对燕子的喜爱,很多人都期待到家中筑巢,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幸福的寓意。
除此之外,燕子是益鸟,不吃农作谷物,喜欢吃虫、蝇、蚊,几个月就能消灭25万只害虫,给农民伯伯减少了很多困扰。农作物增收了,害虫不再猖獗了,因而我们保护好燕子,爱护人类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