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进来讨水喝的行者给我一张治脂肪瘤的方子,一开始不以为意,后来才发现是我有眼不识泰山,用那张方子消除了患者11处脂肪瘤,不禁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一家与一家挨得远,还是小院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那时候常有行者啊、和尚啊之类的,来讨口水喝。也不要钱,仅仅只想要喝口水,要点干粮。 记得有一次,我老婆带孩子去赶集,家里就我一个,就来了一位想讨口水喝的,看不出来是什么身份,喝完水后,他正要走,没走几步,像是突然想到什么。 过来给了一张纸,都有些泛黄了,说是送给有缘人,问我是不是医者,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就走了。 他走了,我看着手中的纸陷入沉思,想着反正也没事,就开始研究。纸上写着“痰湿”“痰浊”之类,看着像是治脂肪瘤的,一开始不以为意,也看不太懂,就收藏起来了,反正是一番心意。 那时还跟在我师父后面,说来也巧,第二天的时候,师父就让我看关于脂肪瘤的医案,我又想起来那人给我的那张方子。拿出来给师父看,师父问我谁给的,我就实话实说了。 后来来了位脂肪瘤患者,师父就把这张方子辩证过后用了:柴胡、陈皮、半夏、茯苓、青皮、栀子、白芥子、橘络、甘草。 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仅仅用药16剂,患者胳膊上的疙瘩就消的差不多了。 这时候师父才开始给我讲其中含义,怕我听不太懂,他是结合患者症状给我讲的。 但是那位患者什么症状?两侧上肢很多黄豆大小的疙瘩,不痛不痒不红不肿,就是数量在增长,也还在长大。这就让患者慌了神,再加上那段时间患者还觉得自己疲倦。 舌脉:舌质胖淡,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而滑。时常觉得两个胳膊酸沉乏力。 我师父当时是这样讲的:首先,这脂肪瘤与肝相关,为什么?患者情绪常年郁郁寡欢,心情郁闷,肝主情志,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肝郁,则气滞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化。 津液不化,则聚生痰浊。同时,肝郁克脾土,令脾运化不及。运化失常,也会让津液聚而成痰。患者舌质淡胖,苔腻脉滑,这都是痰湿内积之象。 至于说胸脘郁闷,则源于气滞不畅。上臂酸沉四肢乏力,则源于中焦不运,气血匮乏,不能濡养四肢。 由此可知,患者的问题,主要在于肝郁脾虚,痰湿蕴积。痰浊这个东西,可以发作于全身各处。就这个患者而言,显然是聚于双臂皮下,形成了中医所谓的“痰核”。痰核,就是今人所谓的脂肪瘤。 应该说,中医提到痰核,提到脂肪瘤,往往第一个就想到痰浊流聚而成。这个是中医临床的常规思路。由于这种疙瘩的本质,是痰,故而它往往不红不肿、不痛不硬。 这个时候怎么办?自然要想办法化痰,同时要疏解患者的肝气,务必让她的气机调畅起来。 这个时候这张方子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首先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用柴胡、青皮进一步疏理肝气,用栀子清热,以防肝郁痰阻而化热。再用白芥子、橘络豁痰散结。 总结下来,这张方子是很精妙了,标本兼治。人的记忆总是有些神奇,我师父讲了很多东西,虽然有些还记得,但这件事我记得尤为清楚。 中医在辩证这方面总是得格外准确,才能保证方子在患者身上能发挥作用。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难学的地方。这张方子我辩证过后,现在还在用。
不是说没有别的东西了,只是觉得有用的东西要物尽其用。这些东西我听了受益匪浅,希望讲给大家,大家也能对脂肪瘤有一层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