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药集团子公司新诺威发布公告称,拟对石药集团子公司巨石生物实施现金增资18.71亿元,取得巨石生物51%股权实现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新诺威和巨石生物均是石药集团的附属子公司,所以石药集团这笔交易实际上只是“左手倒右手”的资产腾挪行为。竟然都是“一家人”,石药集团为何要进行大费周章的资产腾挪呢?
01
押注创新药还是做市值?
从收购标的来看,巨石生物是2019年才成立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但被石药集团“委以重任”,成立不过三年时间,已经成为石药集团旗下最为亮眼的大分子创新药平台。
巨石生物对市场而言并不陌生。今年3月,其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在中国被纳入紧急使用,成为国产首款mRNA新冠疫苗。不过,巨石生物还是晚了一步,mRNA新冠疫苗并未能产生实质性创收。
目前,巨石生物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该公司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7个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元、2.12亿元、3470.0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92亿元、-4.38亿元、-3.35亿元。截至2023年7月末,巨石生物资产总额20.57亿元,负债总额13.69亿元,净资产6.89亿元。
但石药集团加注巨石生物还是对二级市场起了足够的刺激作用。在过去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新诺威股价暴涨,涨幅高达100%以上。
按理说,石药集团可以直接向巨石生物注资,但却选择绕道另一家子公司新诺威,因为后者是A股上市公司。对此,有市场分析认为,石药集团寄希望通过并购重组,将部分资产注入A股公司,以此拉高公司的市值。
在此之前,巨石生物就已做过类似的交易。2021年,新诺威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石药集团圣雪葡萄糖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交易对价8亿元,该次收购完成后,新诺威成为全国最大的阿卡波糖原料生产商。
但在港股市场上,石药集团自身并未能激起投资者的兴趣。单就营收规模而言,石药集团营收早已超过恒瑞医药。然而在资本市场上,截至10月13日,恒瑞医药总市值为2848.22亿元,而石药集团的总市值仅为678.48亿元,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市净率不到2倍。
02
为何遭投资者“用脚投票”?
石药集团在资本市场遇冷并非毫无道理。从成长性方面看,石药集团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其2020-2022年成药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04.05亿元、226.81亿元、245.2亿元,同比增速为13.8%、11.2%、8.1%,连续三年下降,2023年上半年成药业务营收增速再度下降至5.2%。
营收增速乏力背后,石药集团核心药品均面临不小压力。据米内网数据,石药集团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10亿的化药品牌有4个,分别为蛋白结合型注射用紫杉醇(商品名:克艾力)、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商品名:津优力)、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商品名:多美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恩必普)。
其中恩必普是销售额70亿元的超级大单品,然而恩必普的注射剂专利已经过期,胶囊专利将于今年12月到期,恩必普将面临“专利悬崖”。津优力同样也过了专利保护期,目前国内已有五款长效G-CSF获批上市。随着仿制药产品上市,恩必普和津优力销售或将承压。而另一单品克艾力于2023年上半年被纳入集采,随后销售收入大幅下跌。
所以,石药集团增资巨石生物也可视为押注创新药之举。据官方宣传资料,巨石生物拥有全面的研发和商业化能力,专注于抗体类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mRNA疫苗等生物制药前沿领域。其产品管线以抗肿瘤、罕见病等领域为重点,主要治疗领域包括乳腺癌、宫颈癌、胃癌、银屑病等。
截至目前,巨石生物在研项目20余个,但除了mRNA疫苗产品实现上市外,其他产品均还在研发阶段。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以来,巨石生物2款处于1期临床的ADC药物已经实现“出海”,分别为药物SYSA1801和药物SYS6002,并获得34350万元的里程碑付款。
不过目前由于在研管线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未来能否转化成功上市还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今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国产创新药出海遭到了“退货”,包括百济神州、加科思、基石药业、天境生物等多家药企的创新药海外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接连被海外药企退回。(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