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朱海就
来 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根本性区别是古典经济学没有边际概念。在古典经济学中,谈到价格时,通常是指一“类”商品的价格,如面包的价格、水的价格等等,边际革命从根本上纠正了这一点,指出人们选择的对象不是一类商品,而是特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这时,“边际”概念就成了解释“选择”的有力的工具。因为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以视为他对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的比较而做出的。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人不是选择一类商品,而是在“边际”上做出选择。如有的学生在上课时,会偷偷拿出手机来看,这是他的一个“选择”,即他暂时放弃了选择“听课”,而是选择了“看手机”(上课看手机违反课堂纪律,不可取,这里只是举例,不做价值判断)。他不是在“所有的听课”和“所有的看手机”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某个时刻,他放弃了“听课”,选择了“看手机”,这个选择是在边际上做出的。在那个时点上,他认为放弃一定量的听课的需求的满足,来获得一定量的看手机的需求的满足,将增加他的效用。对于他的选择,可以用两种不同“边际效用”概念来解释,其中一种是教科书上的,另一是是更加符合奥地利学派的。
先说第一种,这也是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上说的边际效用,它指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同一种商品,从每单位商品中得到的效用会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下降,他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需求满足被称为边际效用。这一边际效用概念事实上饱和律,建立在戈森定理之上,后者又是以心理法则为基础的。在这个边际效用概念中,人不是主动进行选择,相反,人的选择被认为是由“递减的心理效用”所决定的。如根据这种边际效用理论,这位学生看手机是因为他上课时间长了,上课的效用递减,递减到一定程度换为看手机后将增加他的效用。这种边际效用概念也有部分的解释力。
第二种边际效用概念与“人的有目的的行动”相关。根据这一边际效用概念,人在进行选择时,将首先放弃一定量的财货所可以满足的欲望中,最不重要的那个欲望的满足。如学生选择上课看手机,是因为他在打算看手机的那个时刻,“认为”放弃一定量的听课的效用,以选择一定量的看手机,将会增家他的效用。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优先满足他认为重要的欲望,然后满足次要的欲望。如某一位学生,他认为听课的重要性优先于看手机,因此他优先选择听课而不是看手机,但是到了某一时刻,比如第三十分钟时,他认为他听课的欲望已经得到相当的满足,放弃一定量的听课,选择看手机,将会增进自己的效用。他选择看手机,也有可能不是因为他上课的欲望已经得到相当的满足(更符合第一种边际效用思想),而是因为他突然想到有个重要事情需要看一下手机,这时仍然是符合边际效用思想的,因为在那个时刻,他认为放弃一定量的听课,选择一定量的看手机,将增加自己的效用,这里的“一定量”就是“边际”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可以不考虑他选择的动机,而只需要考虑他的选择本身,也就是他的目的决定了他的选择。
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目的不同,因此选择在什么时候开始看手机或是否看手机,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来上课,只是避免被老师点名点到,因此在老师点名结束之后马上开始看手机,因为这一刻对他来说,他“上课的欲望”已经得到满足,但更准确地说,是他“上课的目的”已经达到。而另外一些学生,他们的目的就是来听课学习,因此整节课下来,都不会看手机,因为到了一节课的最后一刻,他才认为他实现了听课的目的,因此在这个目的实现之前,放弃一定量的听课来看手机,就是影响了他这个目的的实现。他会选择在这个目的实现之后,再实现下一个次要的目的,如下课看手机。这时,对他来说,与他的选择相关的“边际”是“上一节课”和“一定量的看手机”,与那些在课堂中就选择看手机的同学的“边际”是不一样的,后者在上课中对一定量的听课和一定量的看手机进行选择。
在引入人的有目的的选择时,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仍然成立,只是不再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而是基于“选择”本身,即他总是优先选择满足他认为重要的欲望,然后才满足他认为次要的欲望。“边际”在选择的那一刻发生,他之前的选择和他在那个时刻的选择无关。而根据第一种基于心理的边际效用理论,他在某个时刻的选择和他之前的选择是相关的,比如某个学生之所以在某个时刻选择看手机,是因为他之前选择了听课,导致他的效用一步步递减下来,到了那个时刻,听课的效用小于他可以实现的另外一个选择(看手机),所以他选择了看手机。
但是,他从之前的选择(如上课)中得到的效用,属于“历史”,和他在那一刻做出的选择是无关的。人的行动的特征就在于,人的每一个选择(行动)都是独特的。所以,不能认为由他过去的目的所作出的选择所获得的效用,和他后来进行选择时,由他另外一个目的所获得的效用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关系,从而可以对这种效用进行求导,来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这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所以,边际效用递减概念与这种连续性无关,他只与人的有目的的选择(行动)有关。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