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表要把荆州托付给刘备,这不是个小事,江湖上也一直在盛传,以为刘备仁德不想得而居之。
这事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裴松之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注,引用了一些史料: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魏书曰:表病笃,托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从《英雄记》和《魏书》引注的资料,都记载了刘表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刘备不愿意接受,有人就劝刘备听从刘表之言,但刘备说:“刘表待我很厚,如果我听从了他的话,别人不了解情况,还以为我不地道,所以不忍心哦。”
对此,裴松之的评论是:
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适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他认为,刘表夫妻一直很溺爱刘琮,舍弃合适的继承人长子刘琦而立庶子刘琮,这事已经策划很久了。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把荆州让给刘备,这话不可信。
豹眼认为,裴松之说得有道理。长子刘琦适合做继承人,但刘表都不想让他继承荆州,咋会把荆州让给外人呢?尽管刘备也姓刘,也号称是皇室宗亲,但跟刘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更何况,刘表与刘备的关系,并不是多么的融洽。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陈寿说得很清楚,曹操攻击刘备,刘备就想投靠了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以上宾之礼对待刘备,并增加刘备的兵力,让他屯兵新野防御曹操。
之后,荆州豪杰依附刘备的人日益增多,引起了刘表的疑心,于是,暗地里防备着刘备。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刘表不放心刘备,就命令他出兵进攻曹操,在博望坡与夏侯惇、于禁等对战,设伏兵大败夏侯惇。
从这里看,刘表与刘备并不很融洽,刘表一直在防备着刘备,而且让他进攻曹操,以消耗刘备的势力,想借曹操之手除掉刘备的心思,也不是没有。借刀杀人,刘表会玩,杀祢衡就是一例。
这里说的荆州豪杰,可能是指徐庶等人,此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也就在此期间,司马水镜先生,举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要做大事,招揽人才,无可非议,恰恰是英雄之举。但客观上,的确会引起刘表的猜忌,对他防范就在情理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裴松之所言,刘表要把荆州托付给刘备之言不可信。甚至,刘表把刘琮托付给刘备也不放心,担心刘备会抢夺了刘琮的地盘。
再看一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是咋说的: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诸葛亮说得很清楚,荆州可是个好地方啊,地理位置那是相当不错,而他的主人却不行,守不住这个地方,这是上天要赐给将军您哦,您难道就没有点想法吗?
接着,诸葛亮又说益州、汉中都可以拿来给您哦。
先主刘备倒也干脆,就一个字“善”。
于是,刘备跟诸葛亮就好得不行不行的。
关羽、张飞看不下去了,心中很不爽,醋意大发。
刘备就说,都不要逼逼啦: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没办法,关羽、张飞虽然还不服气,但也就不好再说啥。
从这里也可以佐证,刘表不会把荆州让给刘备。反而是刘表的顾虑并非多余,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就与刘备一起打起刘表荆州的主意。
可知道,刘表是诸葛亮老婆的姨夫,也算是要紧的亲戚哦。
既然是亲戚,诸葛亮胳膊肘向外拐先不说,起码他对刘表家里的情况知根知底。这也是刘备对诸葛亮刮目相看的原因之一。
司马水镜向刘备同时推荐了卧龙、凤雏。庞统在司马水镜眼中是南郡士子之首,起码在他心里庞统比诸葛亮要上。但庞统投奔刘备时,刘备开始并没有对庞统青眼有加,远不如对待诸葛亮热心。其中的原因,不能说跟诸葛亮与刘表密切的关系无关。
据《先主传》记载:
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㈠曹公南征表,会表卒,㈡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㈢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卒,次子刘琮继位。曹操大军一到,刘琮就投降了曹操。
刘备仓促从樊城撤退,路过襄阳。诸葛亮劝说刘备趁机进攻刘琮,就可以得到荆州。但刘备以“吾不忍也”拒绝。
刘备停下马,在城下呼喊刘琮。把刘琮这小孩给吓得趴在地上起不来,刘琮左右及荆州许多人多归附了刘备。
据孔衍《汉魏春秋》记载:
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这里说得很详细,刘琮投降曹操时不敢告诉刘备,等到刘备听说追问时,刘琮才派遣宋忠去跟刘备说明情况。刘备大怒,恨恨地说:“你们不早说,祸到临头才告知我。就是砍了你的狗头也不解我之恨。”
在这里,孔衍没有明确说明是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把守的襄阳。但刘备明确地说:“刘表临终之前托孤于我,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弃诺言,我不能做这样的事。否则,将来有何面目再见刘荆州哦。”
这段记载,与陈寿的表述,对比来看,就特有意思了。
可以设想一下,刘备说完这话,诸葛亮脸上是青一块紫一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孔衍为了给诸葛亮留个面子,没有点名道姓说是谁建议刘备攻襄阳。而陈寿毫不客气地说诸葛亮建议的,没给诸葛亮留一点脸面。
陈寿仅仅说刘备“我不忍也”,而没有具体细说,就是不想说刘备多么仁德。而孔衍为了表述刘备的仁德,详细记载了刘备说得一通话,明确记载刘表临终托孤于刘备,刘备不愿意背弃信义,做对不起刘表的事。
但刘表托孤一事是刘备自己说的,是否是真没人佐证。
孔衍为了提升刘备的仁德,就以刘备之口说出此事,是真是假,由后人自己琢磨。但也不好直接说诸葛亮的不仗义,因而隐瞒他的名字;而陈寿没有隐瞒诸葛亮的不仗义,但却有意在隐瞒刘备的仁德。
这就是史书,读史书读得就是这个味道。
《典略》记载:
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 刘备经过刘表坟墓,还专门去祭奠一下,涕泣而去。这让诸葛亮情何以堪?
但史实究竟如何呢?刘备又为何涕泣呢?
现在已经没有人准确地清楚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豹眼认为:刘表并不会把荆州让给刘备,但在临终之际,尽管不放心刘备,把刘琮托付给他还是可能的。因为刘表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许他认为刘备得到荆州比曹操得到荆州要好,在对待刘琮的问题上会好一些。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或许是刘表的真心。
那么,诸葛亮的建议有没有道理,刘备真的是因为不忍心而不攻打襄阳吗?
这恐怕不是。
取荆州是诸葛亮在出山前就与刘备沟通好了的,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也是正确的。之所以诸葛亮有此建议,是有信心守住的。
但刘备并非不想要襄阳,只是怕守不住。如果守不住,既丢了道义,恐怕还带来麻烦。如果被曹操包了饺子,想再撤走就难了。
这是刘备真正担心的问题,但他不会如此说,却讲出了一大篇冠冕堂皇的话。这让诸葛亮羞愧地无地自容,不说想死的心都有,起码后悔出山。
等到刘璋要求刘备入川时,刘备故伎重演,但诸葛亮吃一堑长一智,一言不发了。好在又冒出了庞统这个不知根底的伙计,力劝刘备入川。
在豹眼看来,刘备心比天高,但的确有些运气。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说: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看看人家刘备,越是颠破流离越是讲信义,越是遇到危难越是不失仁道。用这种方式感动三军,最终能成就大事,也就在情理之中哦。
其实,刘备这一招也就忽悠关羽、赵云这样的忠义之人,诸葛亮心里门清,是忽悠不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