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尚坤
来源:商业人物 (ID:biz-leaders )
7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在个人微信公号上又更新了一篇科普文章,关于“基因与肥胖”。阅读量远不及此前几日,点赞数也仅600多。
难说饶毅在回应什么。
从7月23日起,五天时间里,饶毅和华大集团CEO尹烨关于“科学”的争论就成为了社交媒体热议话题。两人都有显眼的身份标识,也有各自拥泵,而CEO之外,尹烨还写书讲书,直播卖货,算个“科普”网红,科普内容包括基因生物、神经科学、宇宙与潜意识、心灵感应和儿童成长,甚至元宇宙等各个门类。
尹烨曾参加谈话节目《圆桌派》,站在科学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侃侃而谈。
截至目前,尹烨微博有近90万粉丝,抖音267万,小红书40万,快手46万,公号外的主流平台上合计440万粉丝。 流量时代,尹烨更懂得“传播”密码。
科普有其难点,它需要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把生涩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大众能听得懂的语言。可如何判断当中的真伪呢?公众也的确并没有这个能力。
尹烨当得上一个勤奋的科普作者,他自2016年发布第一条科普音频内容至今,音频平台上已更新2000多条,总播放量超2.6亿。个人公众号有565篇原创内容,抖音视频作品450条,科普类图书《生命密码》系列已陆续出版了三本。
如此高的声量,广度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而饶毅扫射尹烨,连日发出密集子弹,激起波澜也就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称尹烨的内容错误百出,有很多伪科学,推广的益生菌是假药,“行为无异于说谎。他忽悠、胡说和欺骗的内容超出生命科学范围。 批评他是为了破除人们认为企业高管就可以随心所欲宣传伪科学”。
在尹烨著作《生命密码》一书前言中,他谈到自己,“很多人会谬赞我,说我是个科学家,其实 我最多只能算一个科技工作者。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科普工作者”。现实层面是,以尹烨的身份、头衔,和对所讲之事的确定性表达,及其专业门槛,人们会把其中内容,当作科学知识吸收。
科学与科普的边界,是否因进入传播场域后,而变得模糊了?
科学也并不是依附在某个人身上。科学论争也应由科学解答。
只是本应越辩越明的科学争议,快淹没在了口水战里,成了个人观点和情绪输出。
对网友指责饶毅“针对具体问题拿出论据”的看法,饶毅回应是,“不妨先自己实践:找个经常说假话的痞子辩论试试,然后再来建议我做一样的事情。”他说尹烨的错误,量大、面广,恐怕没有科学家愿意出来费时费力具体指出科学基础差的人所犯的错误和编造的谎言。如果那样,会像比喻中的人咬狗,成为新闻。
在专业领域,饶毅确是具有可称权威的话语分量,而华大基因所从事的基因测序业务也恰巧在其研究范畴之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饶毅在上海第一医学院攻读研究生时起,就基本确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DNA和神经系统。 1991年,饶毅在美国加州大学取得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美任教攻读博士后。
2008年前后,饶毅、施一公、王晓东三人作为科学家回国。刚回国的饶毅即出任了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被视作当时归国潮中代表性人物之一。除首都医科大校长外,饶毅仍是北大理学部主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之一。他曾公开举报前武大教授李红良、中科院院士裴钢及中国药理学专家耿美玉涉嫌学术不端。
在学术界,饶毅始终走在风口浪尖之上。 如今,他进入了舆论场里。
他与华大基因的交锋也被一并翻了出来。他曾批评过华大基因创始人杨焕明,前任CEO王俊。2012年,北大一场学术论坛上,时任北大生科院院长的饶毅讲王俊是技术员,不是科学家,他不认同王俊把测序工作当成解决一切问题关键的说法。
当时距离华大基因创办已经十二年。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创始人有四个:杨焕明、汪建、于军和刘斯奇。也是在那年9月,人类基因组计划国家会议在伦敦举行。在丹麦攻读遗传学博士的杨焕明以中国科学家身份,在这个会议上说代表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但这几乎可以称作一个谎言,因为他们并未获得国家批准,于军则获得了其博士后导师梅纳·欧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设计和领导者)的支持。几个人先斩后奏,并由此开启了创业之路。
华大基因获得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业务,奠定了其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但机器设备,以及关键技术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华大从国外购置仪器,然后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基因测序和解读等。它也因此有了“基因测序工厂”“基因界的富士康”等称号。2003年,作为民间科研机构,华大基因在国内第一个破解了SRAS病毒样本的基因组,接着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炎黄计划等国家项目。
饶毅和王俊交锋的2012年,华大基因刚凭借无创产前检测让这家创业公司的商业化前景明朗起来。外界看来,“恩怨”由来已久。饶毅表示,自己与华大基因既没有恩怨,也没有私愤。他批评杨焕明、王俊、尹烨,都是出于公愤。
在这里试问饶毅,想以这样的方式达成如何的结果?公众期待“具体”,哪怕只就其一有相对严密的论证讲述,人们才有更多可能判别如何为“伪科学”。
科学家是荣誉、头衔,还是其本身即是科学?人们对科普有需求,亦即对知识有需求。传播场域,一可为十。亿计的切实疑惑,在期待接地气的科学普及。
科普不是易事。只是科学问题依然需要厘清。
要不然,除了搅动了一波舆论外,这场口水仗谁又从中受益了呢?
站队和依然模糊,反倒是它导致的两个结果。
饶毅将矛头对准尹烨。尹烨则一直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用户。
不过,上市公司CEO尹烨的“谢谢指教”恐怕也并不能回应一切。
7月27日,饶毅发文以答复署名“丹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致他的公开信。此前,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质疑尹烨博士学位之外,还批驳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
这引起了所在学校部分学生的不满。
饶毅的答复信条理分明陈述了九点。为自己“不分现在和历史而全面否定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他在信中表达了歉意。他称自己原话应该修改为,“华大基因CEO尹烨,也有博士学位,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在历史上有不错的工作,虽然近几十年水平不能算高,但肯定不是野鸡大学”。
不过在这之外,饶毅依然坚持之前的意见,他认为尹烨的论文从2015年开始研究,2018年提交,期间尹烨同时任华大基因CEO,拿的是个“水”博士。
他同时建议自称代表中国学生利益的“全丹学联”,能调查澄清:尹烨是否全时到校学习?哥本哈根大学是否公平对待全体中国留学生,是否给公司高管提供了不同于其他中国和丹麦学生的特殊通道,这种通道在道德、高等教育公平性上,是否合适?这一通道是否因为哥本哈根大学接受了华大基因的钱?
2010年9月,深圳,据人民网报道,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彼时负责签约的哥大生科院院长,也恰巧是尹烨后来的“导师”。而华大基因也有不止一位高管在哥大获得博士学位。
这是饶毅质疑的源起之一。
总结来讲,饶毅对尹烨的批驳集中在两部分,一是内容科学性,二是学位正规性。
《中国企业家》报道,华大基因公关人员称,“因科普工作非职务行为,公司不便回复尹烨个人的相关问题。”多个场合,尹烨均强调“科普即公益,但他也能在讲到相关话题(如失眠-益生菌)时,完成逻辑自洽的科普带货闭环。
2021年报,华大基因也将科普作为销售模式列入其中,“通过科普启发市场需求、产品销售推动,以实现对销售市场要素有效掌控的整体营销模式。”
华大基因于2017年上市,创业板一路涨至260元,市值突破千亿。
目前,华大基因市值跌去七成。2020年疫情,华大基因迎来红利,营收同比增201%,净利增652%,但一年后,营收从84亿元降到了67亿元。2022上半年,华大基因预计营收将同比降9.5%-17.72%,归母净利降33.7%-46.59%。
作为基因业界的龙头科技公司,华大基因的“科技属性”时常遭受质疑。
从2018-2021年财报数据看,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长期在10%以下,销售费用基本在研发费2倍左右。2021年,研发支出4.87亿元,同比降21.38%,研发费用率7.2%;年度销售费用12.38亿元,同比增14.82%,销售费用率18.3%。
2017上市那年,其研发费1.7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8.3%,同期营销费用为4.02亿元。招股书显示,公司销售人员平均月薪也持续高于研发人员。截至2015年6月末,华大基因有研发人员190人,销售人员数量700余人。
“精准医学检测”是目前华大的主营业务,占营收比重达50%,毛利率有65.23%,年营收与其他业务的总和相当。该业务旗下的“火眼实验室”平台借疫情之势和医院、政府等机构合作,随疫情缓解,实验室增量骤减。
当下,主营基因测序仪和实验室自动化的上游企业华大智造,正申请科创板上市。华大基因消费品等C端业务也在开拓,美妆、益生菌进到了直播橱窗里。
饶毅对此是否会有条分缕析的抨击不得而知,但网友期待的应该不是另一场空洞的嘴仗。
*题图为视频截图
推荐阅读
最豪横的锂业富豪,上位了
菜刀江湖,张小泉难称霸
不能总让二舅们一个人人去胜利
三线女明星,和香港神秘富豪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授权。一切形式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合作。
投稿、约访、合作,联系邮箱:bizleaders@qq.com
添加微信biz-leader,获转载授权或邀您加入商友群
微信名:商业人物
微信ID:biz-leaders
1. 长按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 2. 期待您置顶与星标。 欢迎分享与评论,欢迎通过留言或私信方式给我们提供选题线索 。 3.点击“阅读原文”,看商业人物官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