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毕艳红
译林出版社 出版
【关于作者】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内容简介】
卡尔维诺的父母在海外侨居的目的地,是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国家。卡尔维诺,意大利公民,取名伊塔洛就是为了不要忘记了意大利;在圣雷莫这样一个肩负大都会使命的小城长大,但这座城市兼具古老而紧凑的城市格局和深厚的方言身份;他是一个不安分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但是他将他的名字与一家代表意大利文化重要参照的出版社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位拥有奇妙幻想的任性学者,然而又是自律价值观和需要付出心血的变革的坚定支持者。
与战后意大利叙事文学的主流相比,他是一位长期孤独的、痴迷于实验的作家,他旅居巴黎多年,其中,法国文化最终或多或少地成为一切的中心,但并不以与其建立任何关系为目的,事实上,最终为了保持距离进行旁观;一位时而现实主义时而童话式的叙事作家,自传文学的旁观者,致力于虚构城市的创作,却又能从圣雷莫的风光中精确识别出对世界的直觉的先验形式,最后几年他越来越专注于回忆录式的写作;他是一位身份多变、多形式、难以捉摸,甚至是具有程序式的外围使命的作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承担起意大利文学、文化的一个长期使命,最终,以完全无意识的方式,跻身意大利二十世纪后期最伟大的经典叙事作家之列。
【精彩文摘】
“我生于圣雷莫……我既生于圣雷莫也生于美洲。”1979年卡尔维诺在接受尼科·奥伦戈的采访时一开头就说了这样的话。这个小小的自相矛盾的语句马上得到了释疑(“因为曾经有很多圣雷莫人移民美洲,尤其是南美洲”),它是象征意义上的。卡尔维诺应邀说明自己的身份时,他自我介绍起来就像来自另一个遥远的地方,是来自世界的另一端而植根于此的一个人。
当然,利古里亚与移民,这是意大利历史上著名的一页——不,我弄错了,这是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是我们很快就忘记了的诸多历史中的一段,而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适合追寻这一段记忆——这是一次集体事件,不过,它涵盖了意大利数代人以及无数个地区。但是,从一开始,卡尔维诺的父母在海外的侨居就与我们很多同胞的移民完全不同。他们的目的地,极少人踏足的美洲,不是阿根廷、智利、巴西(或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而是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国家,包括古巴。至于动机,卡尔维诺在一封信中讲过,不是出于经济需求,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卡尔维诺的父亲马里奥是一名农学家,1906年他兴致勃勃地接受了一份去高加索格鲁吉亚从事葡萄栽培的工作。但是这笔交易并没有成功,因此项目终止,他放弃了护照,与此同时,俄国一名持不同政见者,某个名为弗塞沃洛德·列别金采夫的人卷入了一场反沙皇的阴谋,次年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这一消息扩散到全球,而密谋者持有一本名为马里奥·卡尔维诺的护照则引起了很多尴尬。老卡尔维诺深受保守主义和教权主义环境的折磨,并且意大利警察还怀疑他与无政府主义者和颠覆分子关系密切,对他进行调查。1909年老卡尔维诺接受了另一个邀请,从而得以脱身,这一次他是去墨西哥领导国家农艺站。在墨西哥待了几年之后,他又去了古巴——哈瓦那附近的圣地亚哥·德·拉斯维加斯,这便成了卡尔维诺的每份传记里都出现的烦琐的出生地信息。
但是,对于卡尔维诺而言,植根与根除的对立似乎具有占星术一样的价值。事实上,大量的矛盾让他的写作初具规模,其中只有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之间的持续辩证关系是最为明显的。卡尔维诺,意大利公民,取名伊塔洛就是为了不要(至少不要立即)忘记了意大利;在圣雷莫这样一个肩负大都会使命的小城长大,但这座城市兼具古老而紧凑的城市格局(皮尼亚居民区便是最好的证明)和深厚的方言身份;他是一个不安分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但是他将他的名字与一家代表意大利文化重要参照的出版社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位拥有奇妙幻想的任性学者,然而又是自律价值观和需要付出心血的变革的坚定支持者;与战后意大利叙事文学的主流相比,他是一位长期孤独的、痴迷于实验的作家,他旅居巴黎多年,其中,法国文化最终或多或少地成为一切的中心,但并不以与其建立任何关系为目的,事实上,最终(如果不是为了隐居的话)是为了保持距离进行旁观;一位时而现实主义时而童话式的叙事作家,自传文学的旁观者,致力于虚构城市的创作,却又能从圣雷莫的风光中精确识别出对世界的直觉的先验形式,最后几年他越来越专注于回忆录式的写作;他是一位身份多变、多形式、难以捉摸,甚至是具有程序式的外围使命的作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承担起意大利文学、文化的一个长期使命,最终,以完全无意识的方式,跻身意大利二十世纪后期最伟大的经典叙事作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