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0岁,2011.10.09初诊
主诉:月经量多,淋漓不尽7天。
现病史:患者诉本次经期提前7天,量多,淋漓不尽,面色、甲床苍白。第7天时,月经还是量很多,疲劳乏力,手脚冰冷,口干口苦,纳可,能入睡,二便调。月经有血块,颜色鲜红。左脉沉细,右脉弦细,舌质淡苔白。
六经辨证:厥阴病夹瘀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拟方: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10g,桂枝10g,赤芍10g,生姜10g ,甘草6g,麦冬15g,姜半夏15g,当归10g,川芎6g,阿胶10g(烊化),党参12g,炮姜炭10g,血余炭10g
2021.10.12二诊
患者诉药后已基本无出血,口干口苦减轻,疲劳乏力症状改善,仍有面色、甲床苍白。脉沉细,舌淡苔白。
治疗:守上方,去血余炭;
加黄芪10g,仙鹤草10g;麦冬减量为10g。
按语:患者初诊时手足冰冷,疲劳乏力,脉沉细,为下焦虚寒;
寒郁化热,则出现口干口苦,等上焦热证;
辨为厥阴病,治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治下焦虚寒;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化上焦之热。
其月经淋漓不尽,出现面甲苍白,疲劳乏力,舌质淡,脉细等血虚之象;
方中党参、甘草益气补虚。血虚后血运不畅,加上其下焦虚寒,寒凝血滞;
又见月经夹有血块,故考虑其夹有血瘀,以当归、川芎,芍药来养血祛瘀。
方中半夏、生姜降逆温中,调畅中焦气机,使全身气机通达,再加炮姜炭,血余炭增强温经止血之力。
二诊患者已基本无出血,故去止血凝血之血余炭;口干口苦减轻,故麦冬减量。仍有面色、甲床苍白,故加黄芪、仙鹤草扶正补虚作为收尾。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条文中下利指下血,推求下血不止的原因,是因妇人曾半产,留下瘀血阻于少腹。
瘀血浊毒停留于少腹,致使腹满里急,郁而生热,故其暮即发热,手掌烦热。
妇人口唇干燥是因她血瘀而致津液无法上荣。
温经汤的使用还是需要抓住“虚寒血瘀”这一症状,其治法以养血祛瘀为主,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当归、川芎,芍药、丹皮、阿胶养血活血;人参、甘草益气健脾。
本案由广东岐黄班叶钰瑜师妹整理总结,其勤奋好学,中医基础牢固,温经汤是我常用的一首方,从六经的角度来说,属于厥阴病,内含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桂枝茯苓丸,麦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在临床中运用可以灵活运用,本案例我考虑主要的矛盾还是予里虚寒为主,丹皮还是偏凉,在使用的时候,一诊我去掉了丹皮,整个方子偏温里养血止血,临床效果满意。
温经汤出自于《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治疗女性疾病的一首方剂,看见老师对其运用疗效卓着,真是历时千余年而经久不衰的好方子。患者女性口干口苦考虑为有热,月经量多,淋漓不尽,手脚冰凉考虑为下焦虚寒,阳气不足,难以收制经血,故而月经量多,淋漓不尽;面色、甲床苍白,疲劳乏力考虑到患者经血流失过多而血虚;月经有血块考虑为有瘀;脉细,舌淡苔白均为血虚之象。方选温经汤加减,方中吴茱萸、桂枝补阳温经治下焦虚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芍药、行气养血,使血行不留瘀;阿胶、麦冬养阴润燥,防止吴茱萸、桂枝温通太过,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再加炮姜炭,血余炭加强止血之力。二诊中血已止住,口干口苦、疲劳乏力减轻,但仍面色、甲床苍白,舌脉同前。考虑到患者仍需加强巩固,血已止住,故减血余炭,加入黄芪、仙鹤草益气补虚,升阳举气,因上热已不明显,故麦冬减量。
阙家东 听闻温经汤男女共服,夫妻居家中东位、北位、东北位,可产子;居南位、东南位、正西位,可产女。
庸医金小多 请教一下,既然温经汤是手掌烦热,口唇干燥,患者手脚冰冷岂不是方证不符么?
黃升武 林老师,要是用安冲汤可以么? 黃升武 林老师,能否用安冲汤合举元煎加地榆仙鹤草。看患者自己辩证为气虚夹有血热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