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太阳是阳气极度旺盛阶段,阳明为其次,少阳是阳气逐渐衰退阶段;太阴是阴气始盛阶段,少阴是阴气最为旺盛阶段,厥阴是阴气衰退转为阳气的阶段。 据此可得:阳气由大到小为:太阳>阳明>少阳;阴气由大到小为:少阴>太阴>厥阴 厥阴:百度词条解释如下: ①经脉名。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 据此,厥阴应是阴气最弱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三也,何谓?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是阴阳两仪,据其气之多寡,一分为三:一阳指少阳,二阳谓阳明,三阳曰太阳;一阴曰厥阴,二阴言少阴,三阴谓太阴。 据此推得:阳气由大到小为:太阳>阳明>少阳;阴气由大到小为:太阴>少阴>厥阴。这和伤寒论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阴气最盛到底是太阴还是少阴。 据马悦凌所著《不生病的智慧》第89页有一段对经络的解释,依据这段文字,我推算出如下结果:阳气由大到小为:太阳>少阳>阳明;阴气由大到小为:少阴>厥阴>太阴 好象还有不同的解释,但我相信这个顺序是唯一的,至少在中医经络学中应该只有一种顺序。那么,这些解释中总有不正确的。我在网上搜索过这个问题,发现有不少人也为此困惑。这虽为小问题,可在中医不被重视的今天,实在是应该搞清楚,而且用让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说清楚,做到既正确,又便于理解和记忆,唯有如此,才能对中医的科普和发展有利。
希望有专家或高人,看到此博文后能帮助解释清楚,我想,或许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希望如此,毕竟自己初学中医,还是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