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鲁迅在他的名篇《药》中,有“用人血馒头为药引,治疗肺痨”的情节。这段情节着实在小编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当然,用“人血馒头做药引”是封建迷信或是虚构的情节,但是“药引子”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有中医学依据的东西。
话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我们常说的“药引”其实就涉及到药物的另一个功效——“引经报使”。
那么,“引经报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常见的药引子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
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①引药达额头:白芷。
②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③引药达目:菊花。
④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⑤引药达颠顶:藁本。
⑥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人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真可谓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这些引经报使药物,大家都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