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路上必须与阅读相依 文:山的女儿999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也包括我自己,比较欣赏这句有点过了时的豪言壮语:“走自己的路,由别人去说吧 ”。 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摔的跤还太少,伤得还不够重。一旦栽了几个大跟头,就会发现,多读点书,听听别人的意见,是避免受伤的最好办法! “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听别人怎么说”一个人能取得成功,可能有许多因素,比如环境和机遇等,但从个人方面来讲,最主要的还是 扑身书的海洋,攀登知识的高峰,让自己的情感在阅读中起落,让自己的心灵在书中得到充实····干一行爱一行,专心致志,慎始敬终,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得失不能疑其志。那么,一条公开的秘诀就是不放弃阅读。
知识是财富这话不为过。学生生活只是踏上社会这条漫长道路之前的一段助跑道,要想走向成功还要从头学起。蓄势积能,就是说要不断积累知识。这就要靠阅读。你要用坚强的脸皮证明,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人是很有耐心的。这至少会让人觉得,现在还有年轻人在成家立业后会这样坚持阅读,在书香中蔚蓝的天空下成长,这一点本身就很可取。 喜欢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的几句话:“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的定力,这一切都是精神力量,坚持阅读,就是获得这种力量的最有效方式。 ”
一旦你确定了你的爱好之后,你的资源投向就有了聚焦点,而一个人一旦落在一个点上,如果累积的话,兴趣就会随之产生。有了爱好的牵引,人的积极性就完全不同了,坚持阅读,并终身养成习惯,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护身符。注意力就不可能被俗世俗务,手机电脑、以及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信息所左右。当然阅读是讲究方法的。
8位民国大师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一鉴:
我引用到这里, 如果能引起他人共鸣,那就算我和8位民国大师与大家对话了,就现实中的一样,各自捧着杯茶,在这聊了一会儿天。
胡适:喜欢夜读 胡适曾在《读书》中直言:“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胡适还有读书三好。一是夜读。此时无人打扰、自由自在。大概深得夜读之乐。夜读还别有一番情调,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爽心悦目!二是喜在厕上、电车里读书。胡适读书不择环境,不讲条件。也正是如此,人们总能发现他的人生在读书中总充满乐趣和惊喜。
鲁迅:读书有六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四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五是背书。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六是剪报。用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鲁迅从童年直至去世,终生与书为伴。对于读书方法,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钱钟书:要想记得住,就得做笔记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此方法他受益一生。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他认为,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他用阅读规划人生的启迪。
钱穆:须全读不宜选读,盼能背诵
据说,钱穆先生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马一浮:要读书,先定心
马一浮认为,读书贵以“定心”。“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在他一生中此方法坚持不懈。
顾颉刚:质疑法 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读书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第八位冯友兰:读书四法 冯友兰先生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是四字,:精、解、知、明。精,即“精其选”。解,即“解其言”。知,即“知其意”。明,即“明其理”。
冯友兰常说: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
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学会善思明辨,懂得阅读是为了让自己与高远目标越来越近,想想毛泽东主席的一句名言:有利的情形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之中。阅读是每个人实现远大目标的精神保证。
在茫茫的书海里,轻轻的捧起我们心中最美的浪花,马不停蹄的将自己的人生在阅读中修炼得丰富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