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
是上海走上“世界最著名城市”的,
背后厥功至伟的功臣;
他,
是中国建筑界一颗无与伦比的巨星。
我们赞叹过“东方明珠”,
如绝代佳人般的美丽,
感慨过南浦大桥雄浑壮阔的气势,
却不知这都是他的赫赫功绩,
当第一次知道他,
竟是在最沉痛的时刻......
他,就是叶可明。
1937年3月28日,他出生于上海, 也许是上天注定, 让他降生于这个城市, 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16岁, 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 叶可明放弃了直升高中部的机会, 考入苏州建筑工程学校(中专)。 原本, 一个只读过中专的学生, 毕业后只能在工地当一个技术员, 一辈子就在机器的巨大轰鸣声中度过。 可偏偏, 叶可明是最不认命的。 几年里, 他一边在建筑工地担任技术员, 一边想尽办法进修,提高学历。 通过考试, 他顺利进入同济大学。 1962年毕业后, 他靠实干巧干一步一个脚印, 从一个工地的基层技术员, 走到了总工程师, 到最后, 他成为了中国建筑界唯一一位院士, 也是唯一一位, 从工地走出的院士。 那么, 他凭什么走到了这样的高度? 对叶可明来说, 大器晚成四个字最能形容他一生辉煌成就。 第一次震惊业内, 是1991年, 54岁的他负责建造南浦大桥。 在建造过程中, 最大的难题是要在50至100米高空, 各浇灌一根2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大梁, 按照传统工艺, 浇灌这样庞大构件的时间很长, 会因为混凝土凝固时间先后而出现裂痕。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 叶可明提出了向混凝土内掺添加剂, 以延缓混凝土凝固时间这一办法, 不仅达到同样效果, 还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经费。 如今,这一浇筑方法, 被应用于国内各大桥梁、建筑, 稳固性安全性业内全都认可。 而首开先河者叶可明, 不为人知。
54岁业内成名, 这只是他建树的开始。 同年叶可明再创传奇, 主持修建杨浦大桥,
这座桥横跨黄浦江,
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建造的大桥。
大桥全长8354米,
是叶可明为上海竖起的一座丰碑。
它比号称世界之最的,
挪威斯堪森特桥还长72米,
名副其实的世界斜拉桥之最。
邓小平88岁登桥,
亲自为大桥题写了桥名。
喜看今日路,胜读万年书,
杨浦大桥作为上海桥梁标志建筑,
陪伴无数上海人走过时光,
如今又被称为夜景最美之地,
可谓人尽皆知,
别的地方,
哪里有这样恢弘的气派。
而幕后建造者叶可明,
不为人知。
杨浦大桥
此后,
叶可明又主持设计了徐浦大桥,
还参与了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的设计建造。
这位业界“建桥能手”,
不光实现240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浇灌;
还实现350米高度混凝土,
一次泵送到顶。
为上海架起道道“长虹”,
为中国建桥伟业点亮明灯,
叶可明,
早该名扬天下,
奈何低调半生,
始终默默无闻。
直到他在上海, 留下让全世界惊叹的一笔, 直到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出现。 1995年,叶可明为上海, 嵌上了一颗无与伦比的“东方明珠”。 当时, 他接到了一个重大建造任务: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 在这一高塔的设计图上, 有3根直径7米, 与地面呈60度夹角的斜筒体, 从3个方向上至86米处与直筒体相交, 用以支撑整个建筑整体。 这样独特的巨型斜撑结构造型, 在中外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令人赞赏不已, 但实际施工中难度匪夷所思, 无数行家经过讨论决议, 认为这根本无法从图纸转换成现实。 就在决定要放弃这一大好设计的时刻, 叶可明站了出来, 他认真解剖图纸,揭示难点, 组织科技人员结合施工开发科技攻关, 并立下军令状, 由自己和建工集团承担这一难题。 3根支撑柱事关成败,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 而他的建造方案,简直是“神来之笔”。 先按照3根巨柱的形状, 用钢筋制成巨大的骨架外型, 再采用分节脱模斜向振动工艺, 用混凝土向其中浇筑。 如此出人意料的办法, 攻克了被国内行家认为, 在当时根本无法从图纸, 转换成实际的技术难题, 在中外建筑史上留下 今人惊叹的一笔。 而当时最惊险的是, 东方明珠450吨重钢天线提升施工, 当天线以每天40米的速度, 提升至350米左右处, 刮起了超过起重施工极限的8级以上大风, 继续吊还是停下来? 风险之大令许多人束手无策。 叶可明对此早有预见, 拟定了在天线爬升轨道上, 采取抗强风工艺的措施。 他一声令下, 重达450吨的钢天线, 被提升到468米的高空并成功安装到位。 这样的“冒险”, 并不是他一时的“赌”, 而是基于几十次的模拟实验, 因为他是吊升的现场技术总负责, 58岁了天天到现场, 还需要从离地面280米处, 沿着狭窄的塔身, 徒手爬到350米高去处理问题。 1995年,上海东方明珠塔建成, 自问世那天起, 它就是上海最辉煌的建筑。 直到今天, 仍有无数网友为它的美丽震撼不已: 每次望向黄浦江畔, 都感觉东方明珠塔就像一个绝代佳人, 旁边那一堆玻璃幕墙的写字楼, 都是它的裙下之臣...... 这一作品, 被评选获得中国土木工程领域, 最高荣誉奖: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叶可明也凭借这一作品,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且是中国土木界, 唯一一位从工地走出的院士。 只是, 东方明珠的美丽世人共睹, 而建造者叶可明的名字, 广大民众知者寥寥...... 而东方明珠塔建成后, 很多业内人认为, 这一浩瀚工程, 消耗了叶可明太多心血和精力, 他也老了, 还能造出能代表上海的建筑? 对此,叶可明答案是, 1997年, 献出人生中第二个辉煌之作: 上海金茂大厦。 这座88层的超高建筑, 荣获伊利诺斯世界建筑结构大奖, 到今天, 同样是国内外游客来到上海, 必不可缺的打卡之地。 从南浦大桥到东方明珠, 从东方明珠到金茂大厦, 架飞虹,托明珠, 这一生, 叶可明为上海留下了诸多绝世作品, 上海的地标建筑中, 有一大半出自他的手笔, 2002年, 《世界报》评选中国上海市, 为2002年世界最著名城市。 然而,世人只知大美上海, 从不知叶可明; 他更是我国现代“高大难”建筑的奠基人: 350米高度自升式模板工艺、 20米深坑复合支护技术、 10米深坑无支撑支护技术, 高空特重构件简化施工…… 这些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都是来自于叶可明。 数十年来, 他直接指挥建设的工程 超过百个, 参加主持、审定的项目更是 数以千计, 这一生, 他都把自己献给了中国建筑事业, 有他在前方引领, 才有了后来的上海中心大厦, 才有了国内林立的摩天大楼。 然而当我们终于知道他的名字, 竟是如今这个最沉痛的时刻...... 2021年10月5日, 叶可明因病医治无效, 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中国土木建筑界, 一位拥有赫赫功绩, 却默默无闻的巨星陨落了!
曾经沧海,灵魂相遇,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叶可明用毕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长卷徐展,
半世纪夙兴夜寐匠心独具;
醉心沉潜,
一人成就一城不朽传奇。
叶老, 遗憾今天才知道您的故事, 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