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下达搬迁通知后的第二天,南瓜就请假去办理了签证。当然不是为了6k的工资换房子换城市跟着公司走,而是计划在签证下来就辞职来一次境外游。
起初,南瓜甚至想过为了不用做旅游攻略,直接报团跟团走,但在社交平台上了解旅游团的过程中,看到了“三亚某旅行社一导游因游客不购物,在上车后与游客发生激烈争吵”的视频后,果断打消了这个念头。
旅游业虽然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当下给到南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旅游团最大的变化仅限于不同的路线设计和多元化的定制游,而在大多数旅客选择的旅游团中,服务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各大导游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事实上,回顾过去的这些年,旅游业不仅没有因为2015年的旅游热而发生改变,近几年更是直接大跳水,完全没有业务可做,众多导游退圈的退圈转型的转型,还有就此歇业的,更不要提服务的变化。
说到底,旅游服务作为一个较为高端化的行业,发展多年服务质量仍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
最关键的是,受行业大跳水的后遗症影响,2023年报复性旅游小高峰的到来,连基本的招聘导游都变得异常的困难。
通过目前市面上的信息来看,无论是浙江开化开展的“百万年薪聘导游”,抑或是江苏扬州推出的“旅游春风”产才专项政策,无一不是立竿见影的存量“抢人大战”。
一、为什么旅游业一“导”难求?
业内人士表示,导游导游,只要有“游”的群体,就有“导”的空间。
然而这句话在今年彻底被颠覆了,旅游团导游供不应求。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表示:“保守估计,此前三年导游群体流失率在30%—40%之间,而跟旅行社解约的,流失率高达50%以上。”
而导致导游回流慢的原因在于,自行业按下暂停键以来,带领旅游团队的导游们纷纷走上转型之路,或做保险、或做婚庆、或转战“线上”当主播,又或是找新的就业创业机会。
有一说一,对于拥有良好转型成绩的导游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再回归线下导游的必要。
例如曾获2019宁波市导游风采大赛中文组一等奖的导游徐本钢,如今已是浙江某旅游业旗下直播团队的负责人,不仅与团队成功运营了4个抖音号,还经常为浙江商业技师学院酒旅专业的学生传授实战经验。
而云旅游的市场空间实际上也是存在的。根据《2022新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直播云旅游”已经被超过一半的“Z世代”年轻人所接受,11%的人表示“经常看”,越来越多人习惯了宅家“云旅游”的方式。
当然,这些还不是行业导游回流慢,甚至是缺席最根本的原因。从根源上看,目前该职业存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社会地位与岗位要求的巨大的倒挂和背离。
直白一点来说,社会地位极其低,但其实这个工作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其高。加之近年来,相关旅游院校导游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度萎缩,导游后备力量不足。
更重要的是,收入与业务能力不成正比。比方说,带团10年20年和带团两年三年,收入很难有明显不同。所以,基本谈不上职业生涯的积累,或者说,积累难以从收入中反映出来。
以导游职业的艰辛程度,和对脑力体力以及双商要求之高,来看待所谓的比一般工薪族高一些的收入,其实收入的性价比是极低极低的。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旅行,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也不喜欢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生活状态,而纯粹是为了一份收入来从事这个职业,一定会被虐的痛苦不堪,也很难坚持下去。
另一方面,经历过行业大停顿,更多导游开始为长远做打算。
原因很简单,此次导游荒的根源实际上也有旅游行业制度不规范的原因存在,不少旅行社不愿意跟导游签合同,追求的是短期效益。
据悉,国内导游人员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带团津贴、“回扣”和少量小费构成,劳动保险由旅行社代买或自己购买。
以昆明市为例,只有少数旅行社的专职导游才有固定的工资,金额多在300元左右;带团津贴在外语导游中较高,但在国语导游中只有部分旅行社发放,大致为每团每天15-30元左右;至于小费,在海外旅游团中比较普遍,而在国内除了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旅游团外,基本上不多见。
数据来源:职友集
如此一来,“回扣”就成了大多数导游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导游工资某种程度上是受游客数量多与少所波动的,当旅游高峰结束后,很难说导游的工资构成不会直线下降。
可以说,前期流失的人员是否能回流,也与旅行社是否能吸引导游回归以及工资保障、社会评价等息息相关。
更何况,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当下的报复性旅游只不过是表象。
二、报复性旅游只不过是“表象”
虽然凛冬过后,大部分人的旅游欲望被激发,但各种不同形式的旅游景点还处于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并不像当时三亚出现井喷式的报复性旅游。
更重要的是,从旅游社的角度出发,利润并不会特别高。
首先,2023年元旦,各地旅游景点爆棚,三亚更是人满为患,于是不少人都认为报复性旅游来了。实际上,按可比口径,出游人数仅仅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42.8%,而更惨的是旅游消费,仅仅恢复了35%。
说到底,这三年来大家几乎都经历了收入下滑,放开后的第一次旅游肯定更精打细算,更要求高性价比出行,传统旅游团不一定是所有旅客的首选。
其次,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三年期间,很多专门接待本地旅游团的餐厅都倒了,跟团游的供应链就紧张了。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餐饮行业在2023年新年前,就已经有49.5万家餐饮企业倒闭。
熬过寒冬的酒店也开始提价,趁此机会回本。根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元旦西双版纳酒店均价为804元,价格涨幅最高,达到1.7倍;大理涨幅次之,为36%,均价为601元;近期大火的三亚也成为住宿最供不应求的城市之一,价格涨幅近三成,酒店均价最高,达到1553元。
而在微博上,#2万多一晚房间涨到5万多#的话题词直接冲上了热搜。
根据旅行平台显示,“五一”假期首日(4月29日),北京天安门、南锣鼓巷,上海外滩、迪士尼度假区,长沙五一广场及重庆解放碑步行街附近均有酒店显示满房。
此外,部分酒店已悄悄涨价,比如位于上海东方明珠塔内的空中酒店,平日价格为28888元/晚,“五一”假期期间的价格已经涨到58888元/晚。
这也意味着,眼下也很难找到价美物廉的酒店和餐厅,旅行社的利润率提高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的。
不过,旅游业并不是没有市场,比方说开放后的国际旅游大有可为。
根据上海机场披露的运输生产情况简报显示,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达28.92万人,同比增长418.28%。港澳台航线旅客吞吐量26.27万人次,同比增长127.25%。
根据旅游局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2个月,新加坡迎来了189万人次的外国旅客,和去年同期的12.4万人比起来,增长了14倍。
根据新加坡旅游管理学院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导游课程今年以来的询问和报名比去年增加4成,招生人数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总数。
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旅游社紧缺的、高薪聘请的,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和经验的境外导游。
3月2日,在多个平台上,关于导游招聘的消息层出不穷,多家旅行社开出万元上下的月薪招聘海外领队、外语导游等。
然而关于导游的实际问题也是存在的。在此之前国际旅游更多是围绕单个海外区域展开的,如今在国际游全面开花的背景下,原有导游存量是十分有限的。
另一方面,导游资格证考试多次延期甚至取消,不少高校毕业生也暂时无法上岗。同时,由于近期旅行社订单上升较快,旅行社也更需要有经验的导游迅速接上,来不及培养新人。
就以单个地域的公开数据来看,今年共有278名考生报名参加宿迁考点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笔试,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本次笔试缺考87人,缺考率为31.3%。
三、旅游业的“门槛”有待提升
从以上来看,大多数人或许会认为导游是夕阳行业,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事实是现在旅游业的导游很多,但好的导游太少。
一个优秀的导游能提供的沿途服务和讲解,个性化的愉悦的旅行体验,是自由行或者人工智能导游永远代替不了的,稀缺而高档次的消费。这块市场是一直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大的。
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没有几个导游能真正达到服务高端定制人群的需要(文化知识储备,服务质量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举个例子,目前英文导游日薪300到500元(再加小费) 有国外高端系列团,可以达到工资+小费保底日收入1.5k聘用口语,文化和业务能力超强的导游,但是每年都在苦恼找不到人,因为来应聘的很多,真正能达到公司要求的却少之又少。
换个角度看,导游出现短暂性“紧缺”只是问题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导游既要专,又要精,还要是“杂家”,更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坐在几十人的大巴车上,每天重复着千篇一律导游辞,走着一模一样行程,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现在游客种类丰富,亲友团、战友团、同学团明显增多,个性化的旅游定制项目多了,游客在不同景区景点的需求也不同,这对旅行社和导游的能力素质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考验。
另一方面,在提升普通领队与高端定制领队各方面的服务能力以外,消除传统旅行团所存在的购物陷阱、车销自费等老毛病同样重要。
2月6日,一网友称参加广西一旅行团时被强制购物,不达消费标准不给房卡的视频引发关注。旅途第二天,导游才宣布每人必须消费满400元,否则不给房卡,因此与团内另一游客发生冲突。
令人诧异的是,旅游市场整治“零负团费”已经这么多年了,从业者依然“我行我素”,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游客必须遵守这些“潜规则”。
此外,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春节期间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旅游投诉也相应大幅上升。
客观的来说,旅游市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给游客更好的体验,需要导游做好自身的职责以外,旅游社还需要杜绝“低价团”的上蹿下跳,两者同样重要。
参考数据:
宁波晚报:“近100人只剩5个了!”宁波这个行业,一人难求!
数据来源:天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