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指南针,而不是掌舵人。”
在孩子做错事情、迷茫的时候,父母有义务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引导。但孩子的路终究需要他自己去走,有些地方,父母必须学会放手。
养育孩子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收放自如,该管的地方要管,不该管的地方不要管。
李玫瑾说,“现在很多家长该管孩子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使劲管。”
孩子身上大部分问题,其实都来源于,父母对「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的问题拎不清。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惯”,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01、二不管1、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要管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的。
随着孩子的大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
这个过程中,他必定会经历从不会做,做不好,到逐步做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一点点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感觉,这很重要。
这种感觉是孩子产生自信的基础,是发展独立性的动力。
当孩子遭受失败时,家长应该多鼓励他再去做,而不是动不动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能见孩子做不好,就冲过去代劳。
2、孩子自己能做的选择,不要管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自立”的人。
“自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孩子能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
这种能力是需要从小锻炼的。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鞋子,穿不穿秋裤,吃饭吃多少,玩什么玩具都要由父母来决定,试想当他面临“选择哪所中学,选什么专业,高考志愿填报,选什么样的工作和伴侣……”这些人生课题时,他又能有什么底气做选择呢?
即便孩子的选择是错的,也请父母忍住不要管。
因为从错误中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
02、三不惯1、孩子对他人不尊重不能惯现在经常看到一个孩子成为家里的“老大”,对家里的大人呼来喝去,没有丝毫敬意。
一位妈妈哭诉,说自己的孩子竟然打她,“我那么疼他,他居然打我,没良心啊!从小到大,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他想去干嘛我都顺着他,最后却落得这个下场。”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正是家长自己过度溺爱孩子,让他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把怒气发泄到家长身上。
这样不懂得尊重为何物,活在“唯吾独尊”中的孩子,是很危险的。
当他走入社会,很容易让人敬而远之。自然也会感到孤独和内心扭曲。
《少有人走的路》书中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督促。”
2、孩子没规矩不能惯虽然爱与自由的教养方式很好,但在一些事情上仍然要给孩子树立规则。
比如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动手打人咬人,偷窃撒谎等。
孩子终将成为一个社会人,必要的规矩必须要遵守。
社会行为规范,小可体现家规,大可体现到国法中。既然每个人先在家庭中成长,后进入社会,那家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可以做的父母可以默许,不可以做的,父母需要第一时间制止孩子,并告诉他为什么。
3、懒惰的习惯不能惯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但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克服天性的过程。
一个从小就不爱做家务,不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想要突然变得勤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父母过分溺爱,包办代替,不但会降低孩子的幸福指数,还会让孩子形成“巨婴”和”妈宝“等不健全的人格。
让孩子承担一定量的家务,是培养孩子的坚韧、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这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写在最后的话: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爱孩子,就去帮助他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下去。
该管的时候就去管,不该管的时候就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