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样做,孩子才能拥有安全感 03-22 16:38 阅读数:296
孩子心理成长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一元关系阶段、二元关系阶段,也就是共生阶段,还有多元关系阶段。
我们总在反复地强调父母对孩子需要的回应。因为父母的回应不仅是推动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同时还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今天我们详细地去讲一讲关于孩子安全感建立的过程。
我先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也在育儿这件事上踩过雷,还是一个惊天大雷!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华生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父母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也不要让孩子坐在妈妈的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了,父母也决不能心软,以免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在华生的这个观点里,他在告诉父母,不要轻易满足和回应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
这个观点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很雷人,对不对?但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父母们却很拥护这个观点,甚至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其他的几个西方国家。要知道华生提出这个观点可不是忽悠外人的,他自己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那效果怎么样呢?现实真的是给了他一个暴击。华生一共有3个孩子,这3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大儿子最严重,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就自杀身亡了,二儿子呢,跟华生断绝了联系,过的也非常的不好,浑浑噩噩的;老三是个女儿,严重酗酒,经常有自杀的念头。而且华生给孩子造成的创伤还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了。他的孙子孙女,也都出现了像酗酒、自杀这样的行为。
可见,华生说不要轻易满足孩子需要的这个观点不可取。包括后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关于依恋领域的研究,也都证明了,华生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这个错误,让一代人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因为孩子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应该是,孩子能一次次地表达自己的需要,然后父母一次次地积极地回应,总是这样不断循环着,这个是形成依恋关系的核心,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做“依恋循环”。
这样的循环就像是马车的车轮一样,一直往前转动,朝着目标前进,那这架马车上驼的是什么呢?驼的是孩子对于父母、甚至说是对于整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刚刚我们说了,依恋循环是孩子表达需要,父母回应需要的过程。那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想要孩子的依恋循环是良性运转的,那首先你得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哪些需要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你才能更准确地去回应。
那我们可以把孩子的需要分成2个大类,也就是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我分别来讲一讲,先说生理需要。一提到孩子的生理需要,你会想到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先想到吃。没错,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孩子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保障。
那除了对吃对食物的需要,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其实,孩子还有对抚摸的需要,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爸爸妈妈抚摸,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被安慰的方式,特别是在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轻轻地拍一拍,摸一摸孩子,这种安慰的方式就特别有效。
可能有的人听过“皮肤饥渴症”这样一个说法,像皮肤饥渴症的人,他们从小就很少被抚摸,心里面特别的孤独,甚至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自己抱一抱自己,给自己一点安慰。
除了我们刚刚说的,对食物和抚摸的需要外,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生理需要,就是运动的需要。我知道在一些家庭里,由于父母是双职工,没有办法一直看着孩子,但是又怕孩子自己在屋里爬来爬去有危险,就把孩子拴在床上。
那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自己绑在椅子上,然后保持同一个姿势20分钟以上。估计你就会觉得浑身痒的,难受的不行了,这个就是我们对于活动的需要。
好,说完生理方面的需要,我们再来说说孩子在心理方面的需要,有3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叫做心理滋养的需要,比如说父母把孩子抱在怀里讲故事,孩子就感受到了被父母关爱,或者说,孩子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觉得特别开心,这些让孩子觉得很幸福很美好的感觉,都是心理上的滋养。
那接着说第二个需要,就是连接的需要,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都害怕孤独,孩子也一样,他需要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包括再大一点儿的时候,他需要去交朋友,跟其他人建立情感上的关系,这个就是对连接的需要。
那最后一个呢,叫做情感流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孩子需要跟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但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每天跟孩子的交流是真不少,但是属于情感上的交流却很少。
大部分的交流都是说教式的,父母总是告诉孩子你得这样,你得那样,要不然就是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在学校学了什么,表现好不好等等。其实很少关注孩子的感受,也就是孩子什么时候开心了,什么时候伤心了,为什么会伤心,在伤心的时候,他希望父母怎么做等等。
那关于如何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你可以听一听彬彬帮的另外一门课《父母育儿心理学:孩子成长必知24问》,里面教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说,当孩子见到陌生人紧张的时候,当孩子被小朋友嘲笑的时候,当孩子比赛输了的时候,等等,在这些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理、心理需要,那当孩子有了这些需要时候,他就要想办法去表达了。那对于小婴儿,或者比较小的孩子,他没有办法直接说出来他想要什么,只能通过行为的方式去表达。比如说,当一个小婴儿饿了的时候,他会哭会闹;
当他需要父母抱抱亲亲的时候,他可能会挥舞着胳膊,踢着腿,或者用笑啊,卖萌啊这样的方式去表达。
一般来说,一个对于孩子需要比较敏感的妈妈,他可以通过跟孩子的互动,知道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并且满足他。
那平时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孩子被满足之后的表现,比如说一个小婴儿吃饱喝足,被妈妈爱抚之后,就会非常香甜的睡着了,全身都放松了。那这个就是从孩子产生需要,到表达需要,再到被父母满足的一个良性循环。那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会带来什么呢?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知道,当我有需要的时候,我能表达这个需要,而且父母会很友好的满足我,我可以信任他们,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基础的信任感。
如果说,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反反复复地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次都是孩子产生了需要,然后他努力地去表达,最后需要被满足了,总是这样反反复复的良性循环,那孩子就会对自己、对环境逐渐产生出稳固的信任感。
孩子会相信自己的有表达需要的能力,有努力追求并且获得回应和爱的能力。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了。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那么轻易被打倒。
比如说,他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他会觉得也许是我还不够努力,或者说我还没有找到对的方法,但是我相信我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
所以,我们说,想要培养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是要从回应孩子的需要做起,给孩子一个良性的依恋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