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都见识过“厚底鞋”,动不动就是个5厘米7厘米的,女孩子们穿上还能“健步如飞”,简直让男士们大开眼界,不由得想问问她们,难道不怕跌倒吗?这样的担心确实有必要,因为厚底鞋摔倒受伤的女性也不算少。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款“花盆底鞋”,爱看清宫剧的朋友肯定都见过,比如《新还珠格格》中有一集,民间丫头小燕子根本穿不惯格格们穿的花盆底,直接在乾隆和皇后面前摔了个四脚朝天,那画面“太美”,乾隆都不好意思直视了。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难穿的鞋子,穿它到底图个啥?里面竟然有那么多讲究?咱接着看!
“花盆底”,全称为“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期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这鞋可比厚底鞋难穿多了,它通常以木为底,鞋底高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因为它落地踩下的印痕特别像马蹄,所以也叫它“马蹄鞋”。
但大家都知道,满族是游牧民族,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经常要骑马,根本不可能穿花盆底鞋,那么它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
这就要提到我国一个叫“缠足”的陋习,它始于北宋后期,到了南宋开始流行,古代女性一般从4、5岁起就开始缠足,直到长大后骨骼被裹到定型,才把缠绕的布带解开,便成了古代男子“最爱的”三寸金莲。
以古装剧为例,娘娘们走路一般不都有下人扶着么?并不只是因为她们尊贵的地位,更是因为那“三寸金莲”导致她们无法正常走路,诗人们感叹道“腰肢只怕风吹倒”,意思是风一大都能把她们吹倒,男子看了觉得“楚楚可怜,甚是喜爱”。
当年清朝入关,满族女子们看到汉族女子的小脚以及走路的姿态,竟然也产生了喜爱之情,所以纷纷效仿她们裹小脚,但满族男子并不是很喜欢,比如皇太极、顺治、康熙统统下令禁止妇女“束发裹足”,甚至表示谁敢缠足,流放3000里外。
于是“花盆底鞋”应运而生,这种鞋子鞋底很高,完全可以遮住女子的脚,就达到了不需要裹脚也有“小脚”的效果,此乃花盆底的第1个用途。
第2个用途,传说满族的先民们当年打仗遇到了一片泥塘,不知如何渡过,有一个人提议大家在鞋子上绑上高高的树杈子,学白鹤的样子踩过去,最后他们顺利渡过泥塘取得成功,为了纪念这次胜利,“花盆底鞋”便产生了。
第3个用途,为了方便皇帝,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皇帝素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的说法,即使没有3000人那么夸张,几十、几百个还是有的,皇帝也不会记住所有人的名字,此时“花盆底鞋”就发挥了用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女子的“花盆底鞋”愈发精美,上面会有各种刺绣、雕刻、串珠,甚至还在鞋尖上挂着小穗子,加上这种鞋通常是贵族中青年女子才穿(老年多穿平底鞋),所以到了后期妃子们穿的鞋子是根据她们的地位来规定的。皇帝要是忘了眼前女子的身份和地位,只要看一眼那双鞋,就能快速反应过来了。
其实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还有好几种,但皆为民间传说,具体已不可考究,聪明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参考资料:《汉族妇女缠足起因新解》《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