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讲的就是痉,所谓痉,讲的就是脑膜炎;湿,讲的就是风湿;暍,就是中暑。对痉湿暍,也就是脑膜炎,风湿,中暑,如何来治疗。
不要看短短的一篇,这短短的一篇,把所有的病都治完了,这就是经方,只要会用,药到病除,一剂就中,所以,我们看处方的时候,不可以死板。
比如说,我们上一节介绍的猪苓汤,一剂下去,水就利出来了。病人有腰痛,委中,阴谷一下去,第二天早晨腰痛就好了。经络痛,沿着膀胱经的痛都好了,就是肾的地方腰还有点痛,这就说明肾有结石,这时候,再去压一下太溪到腹溜这一段,果然有压痛,这时候,针在结石的压痛点下针,针一下去,痛就没了,猪苓汤一开下去,这个石头就打下来了。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我们一般来说,发热,无汗,这是标准的太阳伤寒,反而恶寒,这就是刚痉,如果是发热汗出不恶寒,就是柔痉。
同样是痉,中医分两个。一个是刚,一个是柔,也就是脑膜炎有两种。刚,简单讲是无汗。柔就是有汗。
在临床上很多小孩子就会发生这种情形,刚痉出现的时候,有刚痉的方子,柔痉出现的时候有柔痉的方子,都是一剂就知。
张仲景开的两个方子,一个是葛根汤,一个是栝萎桂枝汤。得到痉病的时候就这两个处方。后面我们会讲到,我们一个条辨一个条辨看下去。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我们在读伤寒论太阳篇时,遇到太阳病如果是发热脉浮而缓,有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浮而紧,无汗,恶寒,身疼,就是麻黄汤证。如果是太阳病发热,项背强几几然,就是葛根汤证。
现在是太阳病在发热的时候, 一摸到病人的脉,不浮、沉又细,代表里虚寒了。沉脉代表是里症, 细脉代表里寒很盛。身体里面的寒很盛,代表我们整个脏腑功能都变差了,中医叫做寒太盛,这个时候容易造成痉病,比较难治。也就是说,光是桂枝汤麻黄汤是治不好的,因为他的脉不对,脉是沉而细的,往里走。
痉病的成因就是水不足,当人身上的水分不够了,就会产生筋挛,开始壮热、大热。当里寒很盛的时候,我们水喝到胃里面去它不会补充水,因为里寒很盛,水一下去就被排掉了,水分补充不到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痉病的成因。
所有的痉病不管是刚痉、柔痉,包括后面还有一个大承气汤证。在阳明篇就学过大承气汤证,所有的这几个证,通通是因为伤到津液引起的,就是津液不足了。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也就是表汗流太多,有的时候出汗的原因是小孩子太皮,还有医生开的发汗药开太强造成的。比如说你看到一位小孩子生病,是葛根汤证。结果你把葛根汤的葛根、麻黄、桂枝开的很强、忘了开生姜、甘草、大枣。这一剂下去以后就开始抽筋,晚上像开始发癫痫一样,整个身体都角弓反张起来,这就是医生发汗太过造成的痉病, 发汗不能太过。
所以,我们在开给病人发汗药的时候,张仲景特别提醒说:“不要尽剂”,就是你第一碗喝下去,没感觉,再喝第二碗,发汗了就停下来,不要再喝了。剩下的药不要舍不得,如果认为倒掉太可惜了,认为中药温和无所谓,喝下去就会发痉,因为津液伤到了。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就是我们在伤寒论介绍过的真武汤证。发汗太多的话,就是真武汤证。如果发汗太多还没有成痉,这时候赶快用桂枝加附子汤,就是桂枝汤加炮附子来收表,如果已经变成痉病,就很危险了,赶快用真武汤。
如果是发热必拘急,手脚都筋挛起来,痉病已经成形了,这时候就是附子汤证。诸多此类的痉都是因为津液枯竭造成的。所谓痉的症状,就是抽筋,整个身体都拘挛起来,然后病人整个身体向后弯过去, 胸腔张的很大,肚子整个凹下去,然后嘴巴咬得很紧,眼睛往上吊, 这就是痉。
发汗太过,血液里的水不够了,温度就会上升,所以就会发热。开汗剂,南方温病派不太也用麻桂,就是担心发汗太多。如果怕发汗太多,麻桂的剂量可以少一点,把生姜,甘草,大枣多加一点,也就不会出现发汗太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