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奔驰降价之后,新能源车降价潮来袭。
新能源车降价潮来袭
一石激起千层浪,奔驰宣布EQ降价之后,众多新能源车也纷纷祭出降价大招。
前不久,奔驰EQ降价的消息刷爆全网。
不仅仅是因为降价,而是降价的幅度超出了预期。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官方宣布:决定自2022年11月16日起对部分梅赛德斯-EQ车型的厂商建议零售价进行调整。
EQE的售价47.8-53.4万元,降价5万元左右;EQS的售价84.5-131.4万元,降价20-23万元。
也就是说,奔驰EQ系列最高价格降幅近23万元。
23万元是什么概念,可以买一部中端轿车了。
实际上,奔驰不是第一家降价的车企。
10月24日,特斯拉中国曾对国产Model 3以及Model Y车型进行降价:
Model 3后驱版降价1.4万元至26.59万元,高性能版降价1.8万元至34.99万元;Model Y后驱版降价2.8万元至28.89万元,长续航版降价3.7万元至35.79万元,高性能版降价2万元至39.79万元。
此轮降价之,后11月8日特斯拉再次上线保险补贴。
当时,特斯拉官方表示,11月8日至11月30日,购买现车及合作保险机构车险组合并按期完成提车,尾款可减8000元;12月1日至12月31日,尾款可减4000元。
10月31日,福特中国电动车事业部官方宣布,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全系售价下调,降幅在2万元至2.8万元。
华为鸿蒙系统强势加盟的AITO问界近期针对部分车型推出价值8000元的保险赠送。
11月上旬,市场传言小鹏将跟随特斯拉降价,小鹏汽车相关人士进行了否认,这次只是调整了权益结构,增加了尾款比例,各个车型的权益总额对比之前,反而是持平或者微降的,所以不存在降价的说法。
不过,市场普遍认为这实际上就是变相降价。
奔驰不是今年第一家降价的车企,也肯定不是最后一家。
11月16日,零跑也紧急调整了C01全车系的C端促销政策。除了原有的1万元的选装包优惠,零跑C01车型新增了1万元的“上牌返现劵”。
业内人士预计,在特斯拉降价带动下,不排除比亚迪、蔚来、理想等车企采取跟进动作。
特斯拉降价可能更有底气,因为相对于其他新能源车车企,特斯拉的利润要高很多,不过,价格战一旦打起来,其他车企很难置身事外。
还有媒体表示,特斯拉10月份第一轮降价之后,效果并不明显,销量也没有超出预期,为了提振销量,特斯拉将在年底展开第二轮降价。
对此,特斯拉回应称其为不实信息。
新能源车为何热衷降价
奔驰,BBA的代表,在国人心中是传统豪车品牌的重要选择,销量也一直不错。
为何要选择降价?降价幅度还如此之大。
奔驰的销量确实不错,但那是奔驰的燃油车。
在10月的豪华轿车品牌销量榜单中,BBA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SUV除了特斯拉Model Y之外,榜单前列的也都是BBA的身影。
不过,燃油车毕竟不长久之计,未来某一天真的会被彻底禁售,这个日子可能还不会太久。
在新能源车的浪潮席卷之下,各大车企也开始研发,生产新能源车,奔驰亦是如此。
但奔驰电动车的销量确实有点惨淡。
奔驰EQE、EQA、EQC、EQB四款纯电动车10月在中国的销量分别仅有426辆、113辆、104辆、65辆。
不说和比亚迪和特斯拉比较,蔚来ET7、蔚来ES7在10月销量分别为3048辆、2814辆。理想L9在10月卖出9181辆。
也并不是价格太高,消费者买不起。
蔚来ES7起售价为46.8万元,理想L9起售价为45.98万,均与奔驰EQE起售价接近。
宝马 iX3,一款中型SUV,销量2592辆,这已经是榜单中最高的BBA车型排名。也就是说,在新能源榜单TOP45中,都没有BBA的影子。接下来是奔驰E级PHEV,销量 1752辆,排名TOP59。
其它的BBA车型,月销量均未过千。
不要说和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车型比较,就是和造车新势力比较,销量也远远落后。
所以,奔驰选择了大幅降价,以此来提振销量,也以此希望消费者能接受其电动车的品牌。
特斯拉为何要降价?
一方面,特斯拉成本控制出色,利润率比较高,有降价的底气。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销,提振销量。
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一共交付了93万辆新能源汽车,这代表第四季度特斯拉还需要卖57万辆新车才算完成目标。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销量达到了118万辆,超越特斯拉,成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售冠军,特斯拉也感受到了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
降价作为促销的重要手段,也顺理成章。
那么,其它造车新势力为何也要跟随降价,抑或是即将加入降价浪潮呢?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即将截止,各大新能源车车企为了争夺市场,降价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年底将至,为了完成全年的销售目标,加大促销和优惠力度也不足为奇。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造车大军,还有很多传统燃油车企也开始研发生产新能源车,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即便是如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车龙头,更加不用说一众造车新势力了。
今年年底,新能车的价格战或将一触即发。
优惠,促销对消费者来说肯定是好事,但价格也并不代表全部。
降价可能会短期提振销量,但长期来看,新能源车的性能,智能技术,产能体系,供应链能力,售后服务都是消费者会综合考虑和权衡的重要因素。
在新能源车这个黄金赛道,最终谁将成为领跑者,并一直占据优势,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