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中国电商鼻祖,运营30年,为何大多数人都没听过

运营已有30年的慧聪网,因为一则停工待岗通知再次闯入公众视野。

通知中显示:“因公司经营遇困难,经公司讨论决定,将于8月25日停止经营,全员停工待岗,办公区关闭。”

关于此次事件,慧聪网对外提到,此次发布员工待岗通知的公司主体是北京慧聪叁陆零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的是慧聪网的电话销售业务,占集团业务体量不到1%。

虽然官方表示停工待岗的只是电话销售业务员工,但慧聪网的相关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表示“不止电销团队,我们运营、产品、研发、客服全都被通知回家了”。

事实上,1992年成立的慧聪网,算得上是中国的电商鼻祖,也是国内B2B电子商务首家上市公司,其一度和阿里巴巴并驾齐驱,甚至坊间至今仍流传着“北慧聪,南阿里”的说法。

只不过,伴随着国内电商市场瞬息万变的商业格局,电商鼻祖的慧聪网早已退出舞台的中央,在媒体报道中也难寻慧聪网的身影,而电销部门的停工待岗,似乎也折射出慧聪网目前的经营困境。

30年历程,慧聪显然比淘宝先走了几步,结果现在终于先走了一步,为何会如此?

对此,《商学院》杂志记者沈思涵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北慧聪,南阿里!果然金庸没骗人,总有一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金大侠书里但凡南北对峙的大侠,例如南慕容、北乔峰,就有一个肯定名不副实、只是个背景板。

这一次,慧聪成名早,也就落幕的早。

慧聪在电商领域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存在感。

2003年,慧聪网挂牌香港联交所。十年后的2013年,在其股价翻升2.5倍后,其创始人郭凡生还曾对外表示,“5年内超越阿里巴巴”。

就在郭凡生设立“小目标”后的一年,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时间检验出的最终结果是,阿里巴巴一跃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巨头”,而慧聪网却变得愈发“透明”。

作为早期从信息港到网站分类检索或搜索引擎等一系列举动,都在跟风国外的巨头,却总是没能活用到中国市场之中。

和阿里齐名之时,不过是国内电商还是萌芽状态的初期,诸如卓越、阿里、8848或其他,都是入门新手,所谓南北巨头不过是先行者而已,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后续阿里逐步壮大,从C2C起步,逐步走向B2C,而慧聪则和其他C2C同行们逐步衰落。

还在走电话销售业务的慧聪,可谓三十年如一日的瞎折腾。

须知,电话销售其实是早期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营销模式。

当年阿里也是以此起家,只是很快完成转型。

慧聪则在互联网领域进入早却一直还象一个“新手”,总停留在过去业务之中,甚至于作为早期互联网平台,在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门户时代就已经不再是焦点,属于在国内互联网爆发初期就依然成为历史名词的一个活化石。

事实上,慧聪也曾大力度的尝试转型、进行改革动作。2017年,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刘军后,后者提出要从传统信息媒体转向产业互联网方向,在公司内部发起“二次创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8年3月,慧聪网幕后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慧聪集团有限公司,慧聪网成为了集团全资子公司之一。

相比于之前慧聪网的“大而全”,刘军更倾向于“聚焦”,慧聪集团旗下主要分为三大事业群,三大事业群中还有不同的主体,也就是不同的B2B垂直类公司。

而在慧聪集团的简介中表示,目前主要通过投资+孵化,助力“一级火箭”垂直赛道中关村在线、买化塑和兆信股份等率先发展,而慧聪网则是“二级火箭”,在此基础上,慧聪集团还会提供一系列产业链线上金融服务,形成发展中的“三级火箭”。

然而,慧聪集团内部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没有带领公司走出低迷困境。

就其所以,慧聪的自救没有跳出过去的思维:从信息起家,却从没在内容或电商领域具有存在感,进入产业互联网方向,也不过是和过去一样追逐风口。

可风口上的成功者大多是在起风前就已经布局多年,慧聪的跟风模式往往就陷入吃灰。

至于移动互联网领域,所谓产业互联网的打法,连BAT等巨头都还没真正走通,何况慧聪这种资金和实力都不够强悍的长期落后者。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搜索建议:
热文

 变换多端的天气作文

变换多端的天气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一篇什么样的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