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生开挂的人,都有“最速曲线”思维?本文与大家探讨。
作者:张丽俊
来源: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 )
千万不要成为一个“优秀”且“无用”的人。
什么是“优秀”且“无用”的人?
比如有的人考研,非常努力,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学习,晚上十二点才休息,非常辛苦。
问他为什么考研?他不知道,也不知道考研以后干什么,他说是家里人让他考的,报考的专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学得非常痛苦,最后也不出结果。
看上去是很“优秀”的,但其实“无用”。这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我们更应该花80%的时间在战略选择上。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选择比努力重要。一个人想变得优秀,想成长得最快,那么就要做对选择,最好是找到自己的“最速曲线”。
1
什么是最速曲线?
什么是最速曲线?
伽利略其实是“最速曲线”问题的提出者。
他想,当一个球从同一个高度的斜坡滚下来,什么样的坡滚得最快呢?
在1696年,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再次提出这一问题,并征求解答。
牛顿、莱布尼兹、洛必达等人都参与了问题的解答,次年有多位数学家得到正确答案。
如上图所示,红色的这条线是最快的,这就是最速曲线。
滑雪运动员在意的不是哪一条路线最短,而是哪一条线最快到达终点,最快的这一条线就是最速曲线。
最速曲线也能给我们启示意义: 选择最速曲线,在最速曲线上努力,才更有价值。努力是支点,而选择才是那个杠杆。
2
追求成长,是每一个人的最速曲线
我认为,追求成长,是每一个人的最速曲线。
很多年轻人出来上班,选择工作的参考标准,就是能赚多少钱。
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人,则是以成长为自己的目标,他们知道,只有成长才是最速曲线。当你成长了,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尤其是在非常年轻、不是非常缺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太在意眼前的收入,更多的是要思考:
是不是在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工作?
有没有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老板?
有没有跟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共事?
这些才是宝贵的财富,字节跳动张一鸣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有人问张一鸣: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长很快?
张一鸣说:
“首先,我工作时,从 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
工作的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后也编程到挺晚。 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 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
把成长作为最大的收入,这些在未来的作用,远远比当前的收入价值更大。
高瓴资本张磊说过一段很有启示意义的话:
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就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你不断成长, 疯狂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你的知识能力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你的视野会更宽广一些,在面临诸多选择时,你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在不断的正确选择中,会慢慢地形成马太效应。
所以在还非常年轻的时候,不要着急多赚钱,而是要成长。
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很多人赚不到钱?
巴菲特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肯慢慢赚钱。
钱要慢慢赚,但能力要快速提高,这就是属于人生的最速曲线。
3
管理能力,也是企业的最速曲线
不仅是个人,企业经营也要有最速曲线。
最速曲线,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等时曲线。
也就是说,在这条最速曲线上,物体在均匀重力场中 (无摩擦) 滑动到最低点所花费的时间与其起始点无关。
很多人问,我现在学习还来得及吗?我现在想经营好公司来得及吗?
最速曲线告诉我们,当都在这条线上时,到达终点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和起点关系不大。
起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变化的速度快不快。
你找到你的企业的最速曲线,在这条最速曲线上长期努力下去就够了。
在低谷期和困难时期,企业更需要找到最速曲线,而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是最速曲线。
当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没有太多机会的时候,就到了管理的红利期。别人3天干完的事情,你两天就干完了,你就能取得领先优势。
很多公司,在快速发展阶段,都不太注重管理,因为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但一旦不增长了,无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小米补课后,才从“死亡螺旋”中挣脱出来,重回高速发展之路。
大量的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你走过的捷径,有一天,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加倍还回来。
而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建立管理体系,打好了管理的基本功,把制度、流程、体系建立起来,你的团队执行能力也就强了。
所以对企业来说,要找好最速曲线,从底 层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作为个人、企业,想要成长都非常难,也很辛苦,学习管理体系落地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
巴菲特说过: 成功的投资需要时间、复利、等待和耐心,懂得时间复利,才能看到结满财富果实。
无论你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在最速曲线上努力,有耐心等待,我们终将看到价值。
作者: 张丽俊;
来源: 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 ) ;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企业文化管理网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文章仅用于交流学习目的,无意剽窃和抄袭,若涉及版权问题或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
转载合作: 请加小编微信:18301175305
推荐阅读 ✍
点击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