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论晋城市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的造像特征

论晋城市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的造像特征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04期

陈妮娜(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 048026)

摘要∶晋城市府城五皇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中最具价值的文物是二十八星宿彩塑造像。从彩塑造像创作手法的写意性、意象性等方面介绍二十八彩塑造像的特征,为了解、继承和发展山西道教彩塑艺术提供了生动可靠的实物材料。

府城玉皇庙是山西省晋城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缘于庙内尚存的253尊彩塑、约120m2壁画和现已失传的孔雀蓝琉璃构件。玉皇庙整体气势恢弘,尤其是现存的彩塑造像精美绝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该庙中最具价值的文物是后院西庑占地150m²的二十八星宿彩塑造像,位于西庑配殿砖台之上,向东正坐22尊,南北向者各3尊,塑像一字排开,平等并列,是宋朝时期保存比较完好的系列造像,其动物和人物造型相结合的方式实属罕见,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将星宿拟人化表现最完美的作品。

一、二十八宿彩塑的由来

“据有关专家推断,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塑于元代,有人认为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作品,但迄今未找到真凭实据”。【1】原晋城市副市长赵学梅根据现存于庙中的碑刻,用传统的逻辑反证法,将二十八宿的成塑年代确定为宋熙宁年间,进而推及塑像为泽州当地工匠作品。

二十八宿彩塑充分展现了二十八星宿的多层次含义。雕塑者将二十八星宿塑造成世俗的人物形象,将其性别、形象、年龄和配饰区分为金、木、水、火、土、日、月7种属性,又将动物作为人物的配角塑于主像旁,成为构图的一部分,塑造了328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二十八宿彩塑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雕塑工艺精湛。本文结合宋代彩塑艺术特点,深入细致地分析二十八宿彩塑的造像特征,为保护和传承山西道教彩塑提供参考。

二、二十八宿彩塑的造像特征(一)造像创作的“写实性”

“写实”是指如实地描绘事物,并能达到与对象基本相符的境界。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都是在描述真实存在的物象,而非抽象的符号。

二十八宿彩塑造像源于神祗,又贴近于平民。《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有对二十八宿状貌之描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卵日同行,衣青苍衣”“角星神……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亢星神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21古代劳动人民为认知、辨别、尊崇星宿,将二十八宿塑成28位性别、年龄、性格、身份不同的人物,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使二十八宿塑像贴近生活,便于传承。

中国传统塑像膀大腰圆,而二十八彩塑造像借鉴吸收了西方雕塑手法,宿像肩宽而腰细,鼻子高挺,人体比例恰当,消除了人神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就连松弛的眼袋、细微的表情、衣服上的打结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以“心月狐”为例,他面向左侧,张嘴高吼,怒目凸眼,头发随着转身的力度向后飘动,上身及腿脚袒露于外,肌肉暴起,左手向左出击,右手手指张开,左腿盘起,右腿前蹬,表现出武士雄健和无穷的内在力量。

(二)造像创作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艺术家创作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侧重于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表达。把情感和想象放在首位,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个性化。“浪漫主义”的表现使艺术家的情感在创作中得以表达,抒发其美学理想。

二十八宿彩塑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造像神形兼备、突出人物的心灵世界。艺术家借助想象力把神将、仙女、降龙伏虎、呼风唤雨的潜力表现得活灵活现,将神仙们超凡脱俗的外形、崇高睿智的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

彩塑艺术家将写实与想象结合,运用中国古代传统彩塑手法,把二十八宿星座方位与人、动物、宗教教义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完成了由人到神灵的升华。

亢金龙是表现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见图2)。在九尊女神像中唯一采用发怒形式,飞动的头发向上冲起,带动两个大耳环在虚拟中大幅度晃动,与胸前的璎珞和胸花碰撞。脸部五官肌肉拉动,嘴巴形成喊叫状,凤眼因怒而吊、炯炯有神,随着面部情绪的加重,身体哗然向右转去,左手用力挥向右边,拉动红色深衣大幅度摆动,无意识地露出了里边的白色单衣。雕塑师把握了生活中的精彩一怒,用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增加了塑像的体量和结构的力度。

(三)造像创作的“意象性”

“意象说”属于艺术和美学范畴,包含“意”与“象”两个概念。“意”就是意义、义理,具有抽象性和哲理性。只有“圣人”可以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各种高深道理,并通过创造形象来象征比拟,这就是表意之象。三国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表象》中说∶“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都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3】明确解释了“象”是由主观的“意”而生成,其“得意而忘象”理论说明了,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为表达内心的“意”,可以不拘泥于客观的物象。艺术创作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为目的,艺术品不能离自然太近,二者之间要有距离,在似与不似之间,能够比自然传达更多的信息,使观者感受到一种思想情感的存在二十八宿彩塑造像重于意象表达,具有写意的审美特征。作品不受比例、解剖、逻辑关系的限制,甚至以奇怪荒诞的形态出现,区别于其他雕塑。

壁水输是“意象”表达的代表作品(见图3)。壁水翁女神塑造的是一位青年女性颈部稍前倾,嘴角微翘,俯首下视,庄重宁静的神情中露出含蓄的微笑。鼻直唇红,体态婀娜,衣褶繁复而飘动,异常宁静,消解了人间烟火气。虽脸部残破,却未失风采。

(四)造像的“世俗化”

“世俗化”最早由西方宗教社会提出,主要形容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宋朝道教文化繁荣兴起,道教造像艺术相应发展,吸收了唐朝佛像造像的技法,也融入了世俗化的特色。

二十八宿大多面朝东,三像朝北、四像朝南,拱手捧笏,持雉放鸟,训狗侍羊。雕像中有正有侧,有坐有蹲,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文有武,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绶带的飘动,披帛、衣角的飘起,眉眼的挑动,体现了宋代造像的世俗化。

二十八宿中大部分女神高髻花冠,领子开得较低,出露颈部,衣服色彩华丽。“宋代在元丰六年就在(治府)成都之东,建立锦院,募军将五百人织造,到南宋初又织造锦绫被褥等。宋代文化注重细节、局部。宋代的织绣染色技术大发展,当时的织绵花样繁多。”【4】神像衣着以褐红、绿色和石榴红为主,千重万叠,风飘袂起,展现了中华民族襦裙礼衣的魅力。

头巾、冠、帽在二十八宿彩塑造像中出现较多。“妇女花冠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宋代花冠则用罗帛仿真花做成。宋人尚高髻,上高直耸,高及三尺”。5二十八宿中,九尊女像,七尊为高髻花冠。十九尊男神,七尊为武士,两尊戴东坡巾,一尊戴风帽,其他男神头带高冠,冠缨飞动,配以宽袖襦袍,脚下露出高头屐。男神无论年龄,皆穿襦袍,衬出了老年的稳重、中年的儒雅和青年的俊逸。星日马绿色长袍庄重潇洒,奎木狼皂白长袍衣冠楚楚,张月鹿乳白色长袍文静谦和。胃土雉、毕月乌、女土蝠是老者形象(见图4~6)。面部干瘪下垂、肌肤松驰、长髯飘胸,如同晋城地区的乡村老翁,天真达观,生性快乐。胃土雉神衣服简洁,追求朴素而丰富的平民生活,头戴风帽,手抚卧于腿上的雉鸟,和蔼善良,随意盘起一条腿,带起了襦袍的下摆,裙衣简约。三尊雕塑生动写实,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宋代雕塑人性化、世俗化的特点。

三、结语

晋城市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造像具有较强的写实特征和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彩塑借助宗教色彩表现了变化丰富、想象奇特、形态怪异的内容,体现了宋代彩塑的时代特征和道教的艺术特点,为了解、继承和发展山西道教彩塑艺术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材料。

参考文献∶

【1】同文儒.中国雕塑艺术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樟.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市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搜索建议:
热文

 小米新专利可通过瞳孔轨迹测谎

#小米移动终端测谎专利公布#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申请的“测谎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公布。摘要显示,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