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一位母亲因儿子中考成绩不理想,便把儿子曾经获得的满墙奖状全部撕下。虽然在视频引发争论后,孩子的母亲很快站出来澄清:“撕下奖状是为激励儿子努力,希望儿子高中再把墙贴满。”不过这样的澄清非但没有平息争论,反倒像是火上浇油。
按道理讲,对于这样的事情,旁观者本应该是顺着“母亲为儿子好”的出发点去理解事理。可吊诡的是,当多数人都在指责孩子的母亲时,所谓“儿子没上重点高中母亲撕下满墙奖状”就变成“冷暴力叙事”。而对于“为你好的叙事”即便是原初叙事,也因为舆论层面的上纲上线而变得面目全非。
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说旁观者不能讨论和批评这件事情,而是对于讨论和批评来讲,一定要基于当事人处境,也就是在摸清当事人的基本行事逻辑后,再去展开抽象的讨论和批评。否则,一上来就开始抽象地讨论和批评,很容易搞成上纲上线。
事实上,我们从舆论的走向上已经能看到上纲上线的迹象。因为多数人已经先入为主地把“儿子没上重点高中母亲撕下满墙奖状”往“冷暴力叙事”层面理解。并且更为触目的是,在讨论和批评之外,不少人已经开始破口大骂,就好像那个孩子是自己的亲儿子。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们批骂孩子的母亲是真的,不关心孩子也是真的。因为从根本上讲,人们对于“儿子没上重点高中母亲撕下满墙奖状”就没往现实中去对应,只是想当然的去逼着孩子母亲反思,并且还不屑从事件中反思自己。这使得,在“标注因果”下,人们便顺着移情效应走向上纲上线。
因为有人已经从“批骂”孩子的母亲,走向“羞辱”孩子的母亲。就比如为了证实“鸡娃不如鸡自己”,有人竟然通过视频画面分析孩子母亲的经济能力,以此证明“父母自己不努力,让孩子努力”是无耻的。要知道,这样的逻辑时常会被拿出来“堵嘴”鸡娃的正当性,并且往往都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可问题是,“父母自己不努力,让孩子努力”这本身就是个模糊叙事。并且多数时候真要掰扯,不免会走向“关公战秦琼”。平心而论,只要父母不是虐待孩子,那么一切对孩子的教导,都应该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即便碍于见识的差异,父母有时候可能因教子心切做出不合理的举动,那么也要顺着善意去理解其中的不合理,而非是上来就开始标注“毒母”、“毒父”。
另外,对于“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理解,不少人可能陷入了某种绝对思维。可事实上,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而原生家庭只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更确切地讲,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当然直到现在,依然还有不少人在争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和“富人家的孩子早立业”。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民间叙事下的“富家子弟”对应着“纨绔子弟”。可事实上,很多富家子弟不仅不游手好闲,而且比寻常人家的子弟更努力。
说到底,民间的很多纲线都是成见性的存在,并且更新起来并不容易。这导致人们在看到“儿子没上重点高中母亲撕下满墙奖状”时,最先想到的是“儿子很受伤”,以至于“母亲的苦心”就被顺其自然的篡改成“母亲真狠心”。
只是我们细想,既然孩子的母亲能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并且还发在社交平台上,就说明她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赌气行事,而是出于某种仪式感在记录。想得再远点,如果不远的将来,墙上又挂满孩子的奖状,显然“这一幕”会变得励志起来。所以说回“儿子没上重点高中母亲撕下满墙奖状”的事情,相较“母亲对儿子”的坏影响,更应该警惕的是,人们动辄上纲上线的批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