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精品课程《课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之《创造宣言》课堂实录

时间:2022-04-22 09:58:05 热传 我要投稿

时间:2018年11月6日(周二)

地点:中山市坦洲明德学校

学生:九年级5班

主题:精品课程《课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之议论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执教:曾伟

屏显【课前诵读】

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爱德华·波诺

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十九世纪数学、现代制作技术以及生猪的未来。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想法会汇集成新的思路。也许六分钟、六个月或者六年。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卡尔·艾里

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类的潜力在哪儿丢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可能不是“为什么人们有创造力?”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意识?”创造力面前我们必须毫无惊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创造力,我们会认为这是个奇迹。 ——亚伯拉罕·马斯洛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三段名言。

生:(朗读)

师:这三段名言分别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1:第一段话论述了创造力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一个人力资源。

生2:第二段话论述了有创造力的人都怀有思考和探究的恒心。

生3:第三段话论述了大多数人都没有创造力。

师:你们对创造力是怎么理解的?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未来。

师:说的不错。看来,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那么,今天这篇课文也跟创造有关,我们一起来看课题。

屏显课题

【20 创造宣言】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

生: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发出了一个关于创造的宣言。

师:这个同学的见解非常准确、精辟。下面我们就开启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之旅。首先请同学们看学习目标,了解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屏显【学习目标】

1.咬文嚼字,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批驳对方的观点,从严密的论证逻辑中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重视创造的力量,树立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的信念。

师: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学习目标,说一说你从学习目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本节课要学习作者怎样让自己的论据对对方的观点形成严密、有力的驳斥的写作方法,并在学习中帮助自己树立培养创造力的信念。

师:恩,分析得非常透彻。同学们可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

生:(齐答)陶行知老先生。

师:对,就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我们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

屏显【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师:我们从作者简介中陶老先生的多个身份可以看出,他曾经为国家的教育发展,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提出的三个教育理念也非常契合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

屏显【字词检查】

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

师:昨天给同学们布置了对本篇课文的预习作业,现在我先来检测同学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开火车读,一人读一词,检查同学们能不能读准字音。

生:(开火车读幻灯片上出示的六个词语)

屏显【词语解释】

自暴自弃、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遁词

师:同学们都掌握的还不错。现在请四位同学帮我来解释一下这四个词语的意思,一人说一个。

生1:“自暴自弃”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的意思。

生2:“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生3:“走投无路”就是无路可走的意思。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生4:“遁词”是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师:现在同学们对词语的读音和意思都了解了,是不是也能灵活运用这九个词语呢?

生:可以!(齐答)

师:好,就请同学们把除了已经在文中出现的“懦夫”以外的八个词语填入到这个文段中。

屏显【文段】

在创造的路上,我们不能( )自己的懒惰,而应该积极( )希望的田园;我们即使在创造中受到别人的( ),也不能以此作为我们变成懦夫的( );我们在创造中哪怕走到了( )、( )的境地,也不能( ),而是要越挫越勇,积极( )创造之林。

师:怎么填?请同学们先思考一分钟,然后举手回答。

生:(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师: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观点?

生:告诉了我们要积极创造,勇于创造。

师:你们看这九个词语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没有联系,毫不相干。

师:是啊,九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老师却把它们写进了同一段文字中,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是创造的力量。

生2:词语可以灵活运用,但是必须要充分理解每个词语,掌握他们的意思和用法。

生3:只要积累了丰富的字词,写作文就易如反掌了。

师:是啊,同学们都分析得非常有道理。这段文字既是创造力的体现,也告诉了我们字词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也要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品味课文语言,找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表达方式,明确本文的文体。

屏显【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一个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采用了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所以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师:你的阅读理解能力真不错。既然确定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就请同学们再默读第1-4自然段,找出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的分论点。

屏显【细读感悟】

阅读第1-4自然段,思考:

作者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借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雕刻艺术,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阐述了创造要运用正确的方法。

师: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三自然段“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和第四自然段“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中看出来的。

师:那是不是每个人也和作者一样,认为只要有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进行创造呢?

生:不尽然,文中提到了几个跟作者相悖的观点。

师:所以作者打算怎么办?

生:作者驳斥了对方的观点。和本单元的第17课一样,这也是一篇驳论文。

师:既然是驳论文,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驳论文的特点。

屏显【驳论文的特点】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因为是反驳别人的观点,所以论证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一定要严密,达到无懈可击。

师:从驳论文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反驳别人的观点必须达到无懈可击。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做到的呢?请细读课文第5—10自然段,先找出作者共驳斥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生:作者一共驳斥了五个错误的观点,分别是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生活太简单了,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屏显【细读感悟】

作者在第5—10自然段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师:完全正确!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生:作者主要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所以是举例论证。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让自己的事例对错误的观点形成有力的驳斥的呢?请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利用事例驳斥对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的词语。

屏显【细读感悟】

咬文嚼字,细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利用事例驳斥对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的词语。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生:我们小组认为在第5—6自然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利用事例驳斥对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的词语是“无过于”。

师:说说你们小组的理解。

生:“无过于”是一个表程度限制的副词。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先利用“无过于”顺承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举出最能代表“平凡”“单调”极限的事物,然后在第五自然段中论述了再平凡不过的白纸和石头通过创造也变成了名贵的杰作、不朽的塑像,接着在第六自然段中论述了那些生活在极端单调的环境中的人们都取得不凡的成就或获得了别人的赞誉,从而推翻了错误的观点,所以,我们小组觉得“无过于”在驳论过程中是一个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

师:(板书:副词:无过于、竟……)你们小组合作的力量太强悍了,为你们点赞,此处应有掌声!

生:鼓掌。

师: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6自然段中的词语“但是”“竟”也对作者利用事例驳斥对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是表转折的连词,通过语意的转折,作者有力地否定了对方的观点。“竟”在此处作副词用,表示出乎意料,作者利用意外之意彻底推翻了错误的观点。

师:(板书:连词:但是……)分析的非常合理。你能把这两个文段读一遍吗?

生1:(朗读文段)

师:读得不错。你把“无过于”“但是”“竟”都进行了重音处理,但是我觉得文中还有几个词语也要重读,这样就更能突出作者驳倒对方观点的意味了。谁再来挑战一下?

生2:(朗读文段)

师:你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又把“名贵的杰作”“不朽的塑像”“平凡而伟大”等词语进行了重读处理,读出了文中的蕴味。请同学们送给他掌声!

生:(全体鼓掌)

师:那么作者通过反驳得出的第二个小论点是什么?

生:(齐读)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毋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屏显【细读感悟】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毋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师:抓住重点字词,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生:作者首先利用“可见……只是”这个关联词推翻了对方的观点,接着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有创造思想的人就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师:分析得很准确。其实作者在驳斥对方观点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副词、连词使自己的事例对对方的观点形成了一个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以外,还利用了一些表现手法来推波助澜。请细读课文第8-10自然段,找出文中能够达成有力驳斥对方观点的表现手法。

屏显【细读感悟】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生1:在第八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转折连词“但是”连接事例驳斥对方观点以外,还用“哈哈大笑”和“哑口无言”形成对比,“哈哈大笑”在文中体现了对方见到与自己观点形成反差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不以为然、尴尬、掩饰等复杂的感情,而“哑口无言”则是表现了对方看到自己的观点彻底被推翻以后产生的失败感,在两种神态的对比中显示了作者的驳论力量。

师:(板书:对比)

生2:第九自然段有一句话: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方式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这句话的语言平实中透着尖锐,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观点。

师:(板书:反问、语言尖锐)

生1:还有第十自然段也使用了大量的连词连接事例有力的驳斥了错误的观点。

屏显【细读感悟】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生2: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个人的“大无畏”精神比作“斧头”,将“智慧”比作“剑”,形象地告诉了每个人不管在怎样“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中,只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应用好自己的智慧,凭着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就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师:(板书:比喻)

师:分析入木三分,老师自叹不如!根据板书,谁能把作者驳论的方法总结一下?

生:在利用事例进行驳论的时候,要准确运用一些恰当的副词和连词,使事例对错误的论点形成严密、有力的驳论关系;同时,还要运用一些尖锐的语言进行有力的驳斥;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使语言更有鼓动性。

师:你的总结太完美了。作者最后得出的观点是什么?

生:作者最后得出的观点是: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屏显【细读感悟】

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师:论点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理念?

生:文中的几个叠词“处处、天天、人人”强调了创造无处不在,彻底推翻了所有错误的观点。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应该常怀创造之心,积极地进行创造。

师:解读的非常深刻!那么,一个不怀创造之心,没有进行创造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屏显【细读感悟】

细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说一说东山的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来。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

生1:东山樵夫是一个墨守成规、不思改变的人,所以泰山在他眼里变得非常普通,泰山上各种秀美的景色,人们“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在他眼里都不存在。

生2:在文中有一句话: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语言非常尖锐,充分写出了没有创造力的世界里生活是多么的平庸反复,毫无价值。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严厉批判。

生3:其实文中的东山樵夫只要做一次小小的创造,改换一下自己的生活观念,把拔草换成种树,他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由一个割草人变成一个种树人,由一个一味索取的人变成一个有创造价值的人。

师:你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是太强悍了,让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作者发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宣言?

生:(齐读文中语段)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屏显【细读感悟】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师:作者发出的宣言怎么理解?

生1:我们只要怀有创造的“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可进行创造,便可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繁殖出一片创造的森林。

生2:其实,创造并不是一种非凡的能力,有时一种小小的改变也是一种创造,也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就像文中的东山樵夫,只要把割草变成种树,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他对事物的看法,就完成了一次创造。

生3: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创造放在心里,努力尝试创造,用创造去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师:你们都说的非常精辟,看样子都从本文的学习中收获不少。老师有一句话送给你们:创造永远值得点赞!请看本文的小结。

屏显【小结】

创造永远值得点赞。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鼓点铿锵。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国震撼”卷起科技发展的“中国浪潮”,定义世界新的未来。用生命铸就探地利器的黄大年、建设伶仃洋上“跨海长虹”的林鸣、培育“东方魔稻”的袁隆平、筑梦量子前沿科技的潘建伟、化作星辰伴“天眼”的南仁东……这一年,中国以巨匠的技艺铸就大国重器,让中国科技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科技强国之路熠熠生辉。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小结朗读一遍。

生:(齐读小结)

师:本篇课文的学习到此结束,接下来请运用在本节课中学到的驳论方法,完成一个练习。

屏显【课后小练笔】

针对“当代中学生都缺乏创造力”这个论点,运用事例进行驳论,200字左右。

师:下课!

生:(齐声)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