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尾亚目—蝼蛄科(上):生活史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直翅总目
直翅目
剑尾亚目
蟋蟀下目
蝼蛄总科
蝼蛄科
蝼蛄科(学名:Gryllotalpidae),直翅目蝼蛄总科的1科。大型土栖昆虫。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110种。中国已知11种。其中有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1.形态特征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1)成虫
雌成虫体长45~50毫米,雄成虫体长39-5毫米。形似非洲蝼蛄,但体黄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脏形红色斑点。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腹部近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尾须长约为体长之。
(2)卵
椭圆形。初产时长1.6-1.8,宽1.1~1.3毫米,孵化前长2.4~2.8毫米,宽1.5~1.7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若虫
形似成虫,体较小,初孵时体乳白色,二龄以后变为黄褐色,五六龄后基本与成虫同色。
2.生活史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生活史很长,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下越冬。华北蝼蛄三年完成一个世代,若虫13龄;东方蝼蛄一年1代或二年1代(东北),若虫共6龄。蝼蛄一年的生活分6个阶段:冬季休眠、春季苏醒、出窝迁移、猖獗危害、越夏产卵、秋季危害。
(1)冬季休眠阶段
当气温下降,本地区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向地下活动,一窝一虫,头部朝下,不群居,多在冻土层之下,地下水位之上,以成、若虫越冬,第二年当气温升高到8°C以上时再掉转头向地表移动。
(2)春季苏醒阶段
大约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在到达地表后先隆起虚土堆,华北蝼蛄约15cm虚土堆,较大,东方蝼蛄隆起虚土堆约10cm,较小,此时是进行蝼蛄虫情调查和人工扑杀的最佳时机。
(3)出窝迁移阶段
5月上旬开始,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正是这个阶段迁移造成苗根和土壤分离,根部失水,导致苗木死亡。
(4)猖獗危害阶段
5月中下旬经过越冬的成、若虫开始大量的取食,满足其产卵和生长发育的需要,造成缺苗断条的现象。
(5)越夏产卵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cm以下的土中越夏并产卵。华北蝼蛄雌虫钻入土中后,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产卵50~500粒。东方蝼蛄产卵前雌虫多在5~10cm深处做一鸭梨形卵室,每室一般产卵30~50粒。
(6)秋季危害阶段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越夏成、若虫又上升到土面活动取食补充营养,为越冬作准备。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时期。
(7)温湿度对蝼蛄的影响
蝼蛄的活动受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气温在12.5~19.8°C,20cm土温在12.5~19.9°C是蝼蛄活动适宜温度,也是蝼蛄危害期,若温度过高或过低,便潜入土壤深处;土壤相对湿度在20%以上是活动最盛,<15%时活动减弱;土中大量施入未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也就严重。
3.生活习性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孵化后3~6d群集一起,以后分散危害。
趋光性:蝼蛄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在40W黑光灯下可诱到大量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据观察,蝼蛄对水银灯也有较强的趋性。
趋化性:蝼蛄嗜好香甜食物,对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等较为喜好。
趋粪土性:对未腐烂的马粪,未腐熟的厩肥有趋性。
喜湿性:蝼蛄喜欢在潮湿的土中生活。有“跑湿不跑干”的习性,他栖息在沿河两岸、渠道河旁、苗圃的低洼地、水浇地等处。
有抱卵的习性:蝼蛄在产卵前,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
昼伏夜出性:蝼蛄在夜晚活动、取食为害和交尾,以21~22时为取食高峰。
4.食性
蝼蛄食性广,可采食菊科、藜科和十字花科等多个科的植物,不仅采食植物叶片,还采食根、茎。温度影响蝼蛄采食,20°C以下,随着温度降低,采食量逐渐减少,活动也逐渐减少,5°C时蝼蛄几乎不再活动,20~25°C有利于蝼蛄采食,高于25°C,采食量又开始下降。
蝼蛄生活于土壤中,在土壤中挖掘洞穴,在挖掘洞穴过程中寻找食物,到了产卵期,就产卵于洞穴中。采用吸水脱脂棉作为介质代替土壤,蝼蛄可在其中挖洞、疾走和鸣叫,并在其中生长、产卵繁殖,完成各种行为活动。
5.生长繁殖
约3年1代, 若虫13 龄 ,以成虫和 8 龄以上的各龄若虫在150cm 以上的土中越冬。来年 3-4月当 10cm 深土温达 8℃左右时若虫开始上升危害,地面可见长约 10cm 的虚土隧道,4、5月份地面隧道大增即危害盛期; 6月上旬当隧道上出现虫眼时已开始出窝迁移和交尾产卵, 6月下旬 - 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8月为产卵末期。越冬成虫于6-7月间交配,产卵前在土深10-18cm 处作鸭梨形卵室、上方挖1期20 - 25 天。据北京观察,各龄若虫历期为1至2龄 1-3 天,3龄 5- 10 天, 4龄8 - 14天,5 至6龄 10 - 15 天, 7龄 15 - 20天,8龄 20- 30天, 9龄以后除越冬若虫外每龄约需 20 - 30 天,羽化前的最后一龄需 50 - 70 天。
初孵若虫最初较集中,后分散活动,至秋季达8 - 9 龄时即入土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若虫上升危害,到秋季达 12 - 13 龄时,又入土越冬;第三年春再上升危害, 8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入秋即以成虫越冬。成虫虽有趋光性,但体形大飞翔力差,灯下的诱杀率不如东方蝼蛄高。华北蝼蛄在土质疏松的盐碱地,沙壤土地发生较多。
该虫在1中的活动规律和东方蝼蛄相似,即当春天气温达8 ℃时开始活动,秋季低于8 ℃时则停止活动;春季随气温上升危害逐渐加重,地温升至 10 - 13 ℃时在地表下形成长条隧道危害幼苗;地温升至20 ℃以上时则活动频繁、进入交尾产卵期; 地温降至 25 ℃ 以下时成、若虫开始大量取食积累营养准备越冬,秋播作物受害严重 。土壤中大量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较重。当深 10 - 20cm 处土温在16 - 20 ℃、含水量 22 - 27% 时,有利于蝼蛄活动; 含水量小于 15% 时, 其活动减弱 ; 所以春、秋有两个危害高峰,在雨后和灌溉后常使危害加重。
6.分布范围
蝼蛄在中国的分布很广,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纬32度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苏北等地。东方蝼蛄几乎遍及中国。台湾蝼蛄只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江西、四川,危害不重。金秀蝼蛄分布在广西。河南蝼蛄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陕西和四川等省的山区。
7.主要危害
蝼蛄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间接危害和直接危害。直接危害是成虫和若虫咬食植物幼苗的根和嫩茎;间接危害是成虫和若虫在土下活动开掘隧道,使苗根和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干枯死亡,致使苗床缺苗断垄,育苗减产或育苗失败。
8.主要价值
(1)经济意义
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蝼蛄食性复杂,为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台湾蝼蛄在台湾为害甘蔗。据国外记载,某些种类还取食其他土栖动物。如蛴螬、蚯蚓等。
(2)药用价值
据文献报道,蝼蛄是一味药用历史悠久的动物药。中医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大、小便不利,尿潴留,泌尿系统结石等杂症。蝼蛄味咸,性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对于蝼蛄的入药在我国古医学中也颇有讲究。《别录》中记载:“蝼蛄生于东城平泽,夜出者良,夏至日取,暴干。”《本草纲目》中记载:“入药为雄。”《弘景医案》记:“自腰以前甚涩,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后甚利,能下大小便。”可见,蝼蛄的整体入药与部分入药在药理和药性上有很大的差别,也说明了蝼蛄机体的不同器官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差别。
有关蝼蛄药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欧洲蝼蛄的提取物被用于治疗伤口和烧伤,东方蝼蛄的提取物被用于治疗脓肿和溃疡,蝼蛄的提取物处理伤口表皮和伤口愈合的速度比平均速度快。蝼蛄提取物对剥皮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据文献报道,体外试验表明东方蝼蛄提取物对人体癌细胞有细胞毒性。
我国蝼蛄资源丰富,中医药记载蝼蛄有利尿解毒功效,内用可消水肿利尿,能治跌打损伤,外用可以治疗脓肿疮毒。其中药组方在多种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各地民间也有广泛的应用。临床上蝼蛄主要用于治疗大小便不通、水肿、肝硬化腹水症,也用于治疗尿潴留、泌尿系统结石、肾炎以及结核病。近年来与蝼蛄相关的各项药学研究正在成为热点。蝼蛄药用有效成分尚不明确,药理与体内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也需深入研究。蝼蛄为动物药品,其毒副作用的研究也应予以重视。随着各方面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蝼蛄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极有前途、应用更加广泛的动物药材。
9.下属亚科
蝼蛄亚科(Gryllotalpinae)
掘蝼蛄亚科(Scapteriscinae)
马钱德蝼蛄亚科(Marchandii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