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 | 深渡Cross
作者 | 深渡Cross
北京时间10月26日,能链智电发布了2023年Q3财报,据财报显示,能链智电单季营收超1.7亿元(2340万美元),同比大增536%,按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计算亏损2410万美元,亏损率同比收窄256%。预计今年全年收入为5-6亿元,到2024年收入预计翻4-5倍,达20-30亿元。
订单量为5920万,同比增长58%。截至9月30日,能链智电累计覆盖充电枪超76.7万把,连接充电站超7.3万座,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6%和65%。9月,能链智电被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是唯一一家入选的新能源充电服务公司;10月,成为香港特区政府首批重点引进企业。
单从财报来看,能链智电是已悄然占领绝对的市场优势,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而其母公司能链集团才成立短短七年,就已经拥有能链智电、团油、能程科技、中能链、能链企服等多项业务。
然而能链旗下团油业务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称其实并不省钱、更被工信部点名侵害过用户权益等负面消息。智电业务虽营收增长较多,但至今仍未走出亏损的泥潭,股价也从其高点的12.78美元跌去近8成。
不论是领导层的发言,还是能链的实际行动,过往的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能链一心想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美团”,然而拿着旧互联网模式,顶着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名号的能链智电,似乎却并没有把故事讲好。
营收大涨536%,隐忧仍在其后
从财报来看,可以明显看出的一个趋势是能链智电正在快步向新能源资产运营商转型。
不论是订单量和充电量,还是营收,能链智电都依旧保持着倍增的高成长态势:营收同比增长536%达到创纪录的1.71亿元;同期完成订单5920万单,充电量13.83亿度,分别同比增长58%和66%,占中国共用充电量的21.8%。与此同时,公司该季度毛利率同比由6.1%大幅增长至27.4%,亏损率同比大幅收窄256%。
而能链智电多项核心数据都保持着高速增长,说明国内充电桩市场仍处于高成长阶段。然而相较于盈利数据的改善,《深渡》认为有一个数据更加值得关注:新能源解决方案收入占比达到81%。财报给出的解释口径是这主要受益于提供可再生能源发电、能源管理和储存解决方案等能源解决方案项目的持续交付。
可以说,此时的能链智电相较2022年刚上市时已经大不相同。如果说彼时的能链智电只是一家线上充电聚合平台,如今的能链智电,更像是一家能源资产运营商。
从业务结构的转变上来看,公司业务从上市初期以面对C端的聚合服务为起点,逐渐向To B+To C、线上+线下服务转变,能链智电并不想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充电桩“大业主”,而更想成为新能源行业的“卖水人”。
事实上,这一点和美团的外卖确乎有着些许的相似之处,虽然是门“好生意”,但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不仅需要长时间数据和经验的积累,还需要运营、认证、充电桩建设等多领域进行协同,因此具有极高的行业壁垒。
一个不好的消息是,与能链智电的充电服务业务深度捆绑的战略合作伙伴快电,在今年9月份,被特来电、星星充电与云快充三家头部充电运营服务商,下架了70%左右的充电桩。
起因是作为一个行业第三方充电聚合APP,快电在多个城市上线VIP客户充电0服务费的活动。根据媒体报道,从8月16日零点开始,快电陆续在多个城市上线VIP客户充电0服务费的活动。
新能源车主的充电费用分为两项,一是直接缴纳给电网的电费,二是给到充电站的服务费。充电运营商的营收主要依赖服务费。
服务费为0元,意味着快电企图通过控制渠道而重新分配利润,充电站运营商换取快电APP的流量,就需把仅有的利润牺牲掉,这一点倒是与过去外卖和网约车价格补贴,培养用户心智类似,不同的是快电是拿运营商的营收去补贴用户。
更为重要的是快电虽然为流量APP,但由于能链智电建站布局,让快电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流量+设备+运营”一体化的业务属性,而这种属性也与星星充电和特来电产生了直接竞争关系。因此此番头部APP与头部运营商的割席而坐,也就不难理解。
然而对于能链智电而言,此番快电的下架,后续能链智电GMV可能会元气大伤,至于这个影响究竟具体会有多少,应当会在下个季度的财报中得以体现。
从油到电,能链距离美团还有多远
戴震曾经在接受采访时不无直白的说道:“美团解决人吃饭的问题,能链就是解决车吃饭的问题”,而复制了旧互联网模式,套在能源零售行业的能链真的能成为新的“美团”吗?
而在对比当下能链旗下的团油和智电业务后,发现二者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深渡》认为能链距其实现“美团梦”依旧有不小的距离。
以“旧”能源的团油为例,作为C端的最后一环,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却没得到应有的提升。
自20年以来,团油APP在各大平台进行广告投放,并宣称车主使用其产品一年,可节省油费千元到万元不等。但不少用户使用团油APP后,却发现实际消费获得的优惠和加油返现金与宣传并不符合。
而《深渡》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团油”关键词条后,发现据消费者反映存在“莫名私自扣款、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加油更贵”等问题。
《深渡》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在供给侧,团油没有谈下中石油和中石化所致。
“两桶油”在消费者中的金字招牌,以及国企的体量以及信誉背书决定了二者在B端是大部分企业的合作首选。如果不能与两桶油达成有效合作,则能链在“旧”能源领域的业务上限已经注定。再叠加上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趋势,团油的市场前景远不如美团所在的外卖、到店、酒旅等业务。
而在需求侧,团油的生态场景并不完善。团油目前仅有购油功能。与汽车联系最为紧密的保险、汽修、汽车用品等领域团油并未涉足。相较之下,美团业务基本上囊括了衣食住行等本地生活全部范围,基本上一个APP解决了用户日常所需场景,极大提高了用户粘性。
后续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过往美团得以攻城略地的“高频打低频”策略,由于团油过于单一的使用场景,而毫无用武之地。
综合下来,由于供给侧上限和需求侧场景过于单一,团油无法像美团利用流量引导到自家经营的其他领域继续提供利润,也导致后续其想要进一步扩张就只能陷入与竞品陷入无休止地“烧钱”抢用户的“旧”互联网阶段。
团油没法做到旧能源领域的美团,而新能源的充电服务生意,能链智电同样是难以胜任。
能链智电CEO王阳曾表示:“我们作为一个行业的连接器,把产业的上下游进行连接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这一点,《深渡》在上文已经有所解释,智电想要成为一个“卖水”的人。
从此次财报来看,截至9月30日,能链智电累计覆盖充电枪77.66万把,充电站7.37万座,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6%和65%,同样保持着较快的扩张节奏。然而远高于行业的增长和较高的市场份额并没有被资本市场认可,截至发稿时,能链智电的股价为2.87美元,较其高点的12.78美元,已经跌去近8成。
归其根本,是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充电桩的成本以及利用率。
据光大证券测算,单个充电桩平均投资为7万元,按照使用年限10年计算,加上运维成本和税费,每年每个充电桩运营成本大约在1.58万元。对此的一个佐证是,能链智电CEO王阳曾公开表示,“单根充电桩行业平均成本约10万元。一个标准站约10根充电桩、20把充电枪,建站成本约100万元。”
而高昂的成本使得运营商依旧难以摆脱盈利难、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以充电桩龙头企业特来电为例,在2014年成立后,至今9年,特来电仍处于亏损状态。据特锐德财报数据,从2020到2022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收15.77亿元、31.04亿元和45.70亿元,亏损3786.49万元、5132.08万元、2600.02万元。三年来,总计亏损高达1.14亿元。
从这一点看,高昂的成本对于后续充电桩的新建,是一个无形的阻碍。在充电技术没有革命式进步的前提下,能链智电业务的天花板同样不高。
在接受亿欧网的采访时,王阳曾透露过,现在中国充电桩总体利用率不到10%,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可能不到2%。而总体利用率不到10%的另一面,并不是供给过剩,恰恰相反,从目前来看,充电桩供不应求的状态十分明显。
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显示, 2023年1~6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44.2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374.7万台,桩车增量比为1∶2.6。在充电桩稀缺的情况下,谁直连充电桩,才拥有话语权。
而同样在上文中说过,快电由于触动运营商的利益,已经被特来电与星星充电等联合下架,而当头部充电桩联合起来单干,流量派失去充电桩,就如同在智能手机领域,随着华米OV等纷纷自建应用商店后,第三方应用商店终究逃不过衰亡没落的命运。
从这一点看,能链智电面对的困局,远不止GMV受损这么简单。
结语
传统能源领域的团油无法拿下“两桶油”的背书,摆脱价格战,新能源领域的智电陷入了行业陷阱,想成为能源零售领域“美团”的能链集团还需静等它的涅槃时刻。
而在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报道称,能链智电成功借壳上市后,能链集团也正在筹备上市,而更换了新logo的能链,明显是想在汽车能源市场有所作为。
但美中不足的是能链其实研发投入却并不高。据招股书显示,能链智电2022年的营销费用高达2.4亿元,但是研发费用却仅有3700亿元。如果一味地只重营销轻研发,能链未来上市之路可能还要走得更加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