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解读《沟通的方法》4、这样说话,让身边的人都“如沐春风”

时间:2022-04-19 02:40:55 热传 我要投稿

之前的3期节目我们主要说了:

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沟通的方向怎么是降低对方与自己合作的心理成本,怎么让对方更好的接纳自己。往更深层次说,好的沟通不仅仅是与眼前这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自己与整个世界之间的事,好的沟通是在不断的塑造自我。

我们说了要学会倾听,听懂对方话里的弦外之音,按照响应情绪、确认事实、明确行动,的步骤进行回应。按照沟通方式的不同,给出了人群的分类画像,形象的用老虎、孔雀、考拉和猫头鹰表示。接受每一种沟通类型的合理性,然后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式,并努力修炼让自己的风格更加平衡,面对各类人都游刃有余。

遇到比较棘手的沟通情境,或者对方不那么友善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换口径、换场合、换时间和换角色的方式拿回主动权。

我们还介绍了沟通心法的三大原则,扩大共识、消除盲区的开放性;我有一个目标,为达目标我还有一套方案的目标感;以及通过最小化行动,可持续的行动阶梯再加上即使反馈所体现出的建设性。

遵循三大原则,让自己在沟通中绝不再犯低级错误。

以上我提到的这些知识点,如果你觉得有点陌生的话,那么就再重温一下之前的三期节目。

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个具体的基本沟通场景,这些基本场景就像是一块块积木,听明白,搞清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拿来随意组合使用,以应对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各类复杂情况。

今天要介绍的基本场景分别是:

破冰,与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怎么让对方记住你;

赞美,怎么让你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安慰,如何得体的表达善意。

破冰,怎么让陌生人记住我

我们先来看破冰的场景,从陌生人到朋友,两个人关系不断靠近,距离感逐渐消除,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一步,当然是自我介绍,要让人家认识我。但是回想一下,是不是很多陌生人向我们介绍自己,什么名字,什么单位,什么职务,但我们经常转脸就给忘了。

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要尽量少塞点信息在里面,对人家来说这完全就是负担,重要的是要在对方的记忆世界里卡住一个位置。

脱不花给出的方法叫做双线卡位法,一条线是交代“我是谁”,尽量做到清晰简洁。“你好,我是晓书童。一个读书自媒体的主理人,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讲书。”这样的介绍应该没有人不会吧。

但是只讲了“我是谁”肯定是不够的,关键是另一条线,通过与对方共同的关系,把自己嵌入到对方原有的人际地图里。

怎么搭这条线呢?最常用的就是同校、同乡、同好跟同伴。

同校,不仅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校友,还包括我们都在一家公司工作过,在一个组织里待过等等。

同乡,自然不必多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同好,共同的爱好。我们都喜欢同一本书,玩同一款游戏,或者都喜欢健身,只要有共同的爱好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所以平时还是要把眼光放宽一些,多对一些事情保持好奇,积累更多的同好储备也是不错的。

同伴,有共同的朋友。有这样一个人存在,相当于多了一个不在场的介绍人一样。两个刚接触的人就从这个介绍人聊起,慢慢找话题。

只要我们肯用心,是完全能找到对方跟我存在的某些共同关系来帮助自己完成搭线卡位。

对于我们准备要见的人,在这个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账号,多少都能找到一些他的个人信息,兴趣和爱好。

进入沟通场景之后,细心观察,墙上的字画,桌子上的书跟茶,都可以成为我们建立联系的媒介。

破冰的起点是在对方的人际关系网络里卡住一个位置。完成这一步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推进了,下一步是“展现关切”。

脱不花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她和一位德高望重的企业家相识于一场宴会。饭局是特别典型的破冰场景,一顿饭下来,宾主尽兴,原本不认识的人都互相加上了微信。这位企业家令人叹服的地方在于,他以加微信好友这个简单的动作,向对方展现了关切。

他说:“咱俩能不能合张影,我把照片附在微信好友的备注里,这样我就再也忘不了你了。”紧接着他还发出了邀请:“欢迎你随时到我的美术馆来看展览,提前告诉我,我让秘书去接你。”在场的人里,他的地位最高,所以当他发起破冰,展现关切的时候,每个人都心怀敬意。

我们把交换联系方式当做破冰的最后一步,但是人家把加微信当做关系的开始。备注上照片,今后随时都能想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加了对方,下次见面的时候说不定还可以根据照片中的细节,再次展开交谈。

当然了,大部分同学应该没有自己的美术馆可以邀请别人来参观,但是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关切。

接下来破冰的最后一步:营造掌控感,把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对方。

最轻的一种形式,加上微信之后,把自己的联系给对方:今天的交流非常有收获,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有事您随时招呼。

稍微重一点的方式,落实一个行动。比方说:刚才我们聊到的那部电影,我感觉特别棒,这是链接,您看完之后,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还有就是把自己的小秘密交给对方。脱不花和另外一家公司的女性高管初次见面,相谈甚欢,聊到个人形象方面的时候,对方打听北京哪里有靠谱的发型师。脱不花把自己发型师的微信推给了她。这样一来,他们除了是工作合作伙伴,还共享私人生活的小秘密,再次见面很容易找到朋友的感觉。这招女同学用起来真是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在交流之后的第二天和对方进行一次轻量级的互动,会让对方特别容易记住我们。比方说,他推荐了一本书,我们可以买到那本书之后拍张照发给她,附上一句:书到了,读起来。

或者更轻一点,在对方的朋友圈里点个赞,写个评论,都是让对方加深印象的办法。

回顾一下,双线卡位,展现关切,营造掌控,做完这三步,我们就以优美的姿势完成了一次破冰。

赞美,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我们进入下一个场景,学会赞美,让我们周围的人如沐春风。

不少人觉得赞美不就是夸人么?很简单啊。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自己严肃的上司,或者是一个不太了解的位高权重的人,要怎么夸呢?怎么夸领导才会开心,同时让周围听着的同事不觉得厌烦呢?

显然,赞美并不简单,没有点水平甚至还会招人烦。

首先我们要明确:每个人毕生都在追求被看见,是的,每个人。这是一个来自心理学上的洞察。因此赞美的本质是告诉对方:“我看到你了,我看见你的好了,我看见你和别人不一样。”

赞美要如同一束追光灯,打到他身上,让他感觉自己有被看到。表达到了这一层,赞美就是有效的。

有两个技巧,第一个是发现差异。

作家亦舒,评价演员林青霞一句话穿越30年堪称赞美的经典:“一个女孩子美成这样子,而她却完全不自知。”这个赞美经典就经典在不仅夸了林青霞好看,更是赞美了她身上的差异化特质,美而不自知。她和别的美女不一样,她不恃美自傲。

赞美要找到对方跟他自己所在群体之间不一样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追着对方跟别人的相同点大肆夸奖一通,遇到大领导:“领导,您水平真高”那可不是吗?水平不高能当上大领导吗?这样的赞美毫无区分度。如果我们找到差异该怎么说呢?“李总,您这么大的领导,居然还如此重视一线的工作,每个月都要专门抽时间来工厂看看。”

第二个技巧:照亮行为,而不是照亮禀赋。

我们夸同事说“你真聪明”,显然不太合适吧。夸奖行为:“这个项目竞争这么激烈,你居然能拿下来,肯定付出了很多心血吧”对方听了很定很高兴,因为他的努力被看见了。

这和我们之前聊《正面管教》教育孩子一样的道理,如果经常夸孩子聪明,孩子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聪明形象而拒绝挑战。如果我们是夸孩子努力。就没有要证明自己的包袱,未来遇到困难也更愿意去尝试。

面对成年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聪明意味着你能解决这个问题是理所应当的,而赞美行动是努力的结果,这就更符合人们被看见的需求。

发现差异与赞美行为,这是两个基本的技巧。再有,在实施赞美的时候还有几个动作要领需要知道。

赞美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能给别人造成负担。

举个例子,向同事表达赞美,最佳时机就是擦肩而过的一瞬间带上一句:“您昨天的发言我也别有收获。”对方回一句:“谢谢,有用就好。”结束,赞美与接受迅速闭环。如果你直接把人家堵在路中间,一顿点评,对方也很尴尬。

借用刚才说的破冰时的技巧,在事后微信表达赞美,或者直接发个朋友圈夸一夸,对方一定很受用,同时也不会有负担。

这样的赞美是轻轻的,还有时候我们需要表达深深的赞美要怎么做呢?就要明确的说出你对我所带来的改变与影响。

对老师深深的赞美:“您的这门课,对我帮助特别大,每次和重要的人打交道,我都会把您的课送给他们当做礼物,他们也都很喜欢,还跟我交流学习心得。非常感谢您,帮我完成了很多艰难的社交任务。”

对领导深深的赞美:“上次您跟我谈话,指出的那几个问题,最近我挨个都解决了一遍,效果非常的显著,现在我的工作执行起来效率大有提升,心理的焦虑也得到缓解,对我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你看,以上的说法共同点就在于:我因你的话而改变,这就是最深的赞美。

最后是别停下,随时给出正反馈,经常表达赞美。赞美别人不仅是为了别人,让别人高兴,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变得更好了。

我们需要刻意的训练自己,养成给别人打追光灯的习惯,发现任何一个人身上的优点。渐渐的,我的个人喜好就不会干扰到自己的协作网络,周围的人也会因此更加喜欢与我们合作。

不要吝啬,成为周围人的灯光师,照亮别人,他们也会反过来照亮我们。

安慰,表达善意也要得体

下一个场景,安慰。

应该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很怕听到别人的坏消息,工作上的问题,竞聘失败或者被裁员,生活上的问题,婚姻变故,亲人离世,对方伤心欲绝或者垂头丧气,都让我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似乎一切话语都是苍白无力的,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才是有用且得体的。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在社会关系、职业关系中的安慰应该要怎么做。

首先要明确一点,安慰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这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到身边的人遭遇变故,同情心会让我们说:“太可怜了,节哀顺变,会好起来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叫安慰,这只是围观。

安慰需要的不是“我可怜你”的同情心,而是我理解你,我能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要传递出我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你现在的情绪。

已故的英国王妃戴安娜被称为“人民的王妃”,她总是能够以一种充满同理心的方式与公众建立联系。

她曾经看过芭蕾舞童星艾利的演出。很不幸,小女孩12岁的时候患上骨癌要接受截肢手术,这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跳舞了。

手术前很多人去探望艾利,有人说“别难过,上帝会眷顾你的,难说你还能站起来”还有人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挺住,我们为你祈祷”。对于这些安慰艾利一言不发,默默点头致谢。

而当戴安娜来探望的时候,她把艾利紧紧搂在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没关系,你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

女孩一下就泪如泉涌,从她躺上病床就没有人真正的理解和接纳她,除了戴安娜。

这就是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安慰的前提是能感受他人之感受。

脱不花给出了安慰的两个关键动作,轻度介入与提供支持。

在其他的沟通场景,我们都应该更加的主动,积极、热情,但安慰是不一样的,安慰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沟通,需要节制。

我们觉得安慰人很尴尬,是因为我们把握不好自己与对方之间微妙的边界感。而轻度介入就是保证我们不冒犯到别人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循序渐进。

轻度介入,究竟是多轻呢?是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我们就不主动提供安慰。就是这么轻。

那如果,我的领导被大领导骂了,心情很糟糕,过来主动找我抱怨,我应该怎么安慰呢?“领导,您看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您随时安排。”这样就可以了,只表达两个意思,我会陪着你,我愿意为你分担,就够了。

在职场中的轻度介入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那对于更近的关系呢?比方说好朋友家里闹矛盾要不要安慰呢?记住,哪怕是安慰朋友,轻度介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

很简单的道理,人家对方是两口子,床头打架床尾和,你们关系再好能好的过一生的伴侣?两口子和好了,随口一句:“那个谁谁谁都说,你有这个臭毛病,让我早点跟你离”。你想想看今后你面对他们尴不尴尬?

安慰朋友的时候,不要自告奋勇的去当调解员。如果有需要,陪他吃饭喝酒发泄一下就足够了,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反而损害你们之间的感情。

再举个栗子,如果部门同事生病住院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是赶紧去病房探望,表达我的关心吗?这么做看起来很对啊,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同事,而非私人朋友,人家住院蓬头垢面,可能根本就不想被我看到。如果不是部门集体探望,而且和当事人提前说了一声,就别去找尴尬了。

与此同时,什么都不做当然也是不合适的,这样周围人会觉得你特别的凉薄。

正确的做法是轻度介入,电话里问候一下,问问对方:“我能帮你做点什么?”这样表达了关切,又没有入侵对方的生活。如果对方有需要会说,这段时间,帮他收个快递,拿个文件什么的。

在轻度介入之后,下一个关键动作是提供支持。

比方说,一位同事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处理完回来上班情绪还是很低落,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安慰?

我们常常会说,“好了,别哭了,再哭嗓子都哭哑了。”这么说显然是只有同情心,没有同理心的表现,直接否定了对方的情绪。

我们可以说:“想聊聊吗?最近你不在公司,想知道公司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吗?”邀请他走出来,向前看,舒缓悲伤,把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

但是在提供支持前,很有必要问一句:“你想聊聊吗?”想聊我就陪你,不想我也不打扰。这才是有节制,温和的安慰。

再举个例子:

同事被老板臭骂一顿,应该怎么安慰?

这么说:上次我也被老板训了,当时情绪也比较激动,丧了好多天,现在回头看其实没什么,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的更好。

这其实是在经验上提供支持,在对方失落的时候,不是告诉对方怎么做是对的,而是把自己的同类经验摊开给他参考。

至于对方是不是采纳,并不重要,因为安慰是在表达“我关心你”,是在巩固我们俩之间的关系,而并不承担我替你解决问题的重大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其实可以总结一套标准化的安慰话术:“刚听说,你遇到了这么一个事情,我也不知道该帮你做点什么,我有这样几个便利,只要你需要,随时找我,别跟我客气,我随时都在。”

这样既维持了轻度介入,也表达了我愿意提供帮助做出行动。这就是一个能让对方感受到善意与陪伴的安慰。

总结

今天说了三个具体的沟通场景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是,破冰。第一步自我介绍,使用双线卡位法,我是做什么的,以及找到与对方的共同关系,在对方的世界里给自己定一个位。

第二步要展现对他的关切,这其实主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提前做好功课。

最后是可以选择把自己的一部分交给他,给他营造掌控感。可以是我们的联系方式,也可以是一个马上落实的行动。

第二个场景是赞美。任何人都希望被看见。赞美如同一束打向对方的追光灯,让他感觉到我看见了他的好,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

赞美有两个原则,发现他与自己所在群体之间的不同之处,找到差异。然后照亮行为,而不是照亮禀赋。

赞美有时候要轻轻的,不要给造成负担,会很尴尬。有时候又要深深的,告诉他我因你而改变。

不要吝惜赞美,要刻意的训练自己,养成给别人打追光灯的习惯,成为周围人的灯光师,照亮别人,也会被别人所照亮。

第三个场景,安慰。安慰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千万不要否定任何人的情绪本身。

安慰是一个比较被动的沟通场景,需要提醒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总是难以把握,哪怕是自己的好朋友,最安全的做法是轻度介入,只有在确定对方需要的时候的时候才提供安慰。给予支持的办法也不是闯进去,承担帮其解决问题的重大责任。而是表达关心,传达善意,提供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