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北大第一个博士:癌症晚期为国拿下五个第一,却至死都评不上职称

2002年2月6日,北大数学天才 张筑生 与世长辞。

对于大众来说,张筑生的名字太过于陌生。而对于 北大数学院 ,对于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来说,张筑生是 创造历史 的人物。

才华满腹却淡泊名利,左手残疾却比别人活的更精彩,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他却甘之如饴,癌症晚期,依然坚守岗位。

张筑生

他是北大第一位博士生,他曾经带领中国队,五次征战世界奥数竞赛,五次夺冠。他的研究生论文,一举突破了当时数学界的“四大猜想”之一。

他的辉煌成绩可以罗列好几页纸,他对数学的贡献,他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无论在北大还是放眼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他的一生却是清贫的,不受重视的,甚至直到死时他都没有评上职称。

科学天才的道路就是要崎岖坎坷,张筑生的命运之悲惨,仿佛就是被上帝遗忘的孩子。

在他的生命中,有过太多次与死神的博弈,虽遍体鳞伤依然坚定顽强。拖着半个身体的癌细胞,依然不忘坚持工作。

谁能想到,被称为数学天才的张筑生,竟然是一个脑子受过伤的孩子。

不幸的人生开端

1940年,在广西贵阳,一个有些瘦弱的小男孩出生了。他的人生,开始的并不顺利,两岁时,张筑生开始频繁的呕吐,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才知道,他得了脑膜炎。

那个年代的医学并不发达,针对这样的病症,虽有治疗的药物,效果却并不好,很多像他这样的孩子都因病而亡。

然而,幼小的张筑生硬是挺了过来,却留下了不可逆的损伤,小脑共济失调,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

对于这个孩子,父母的希望是,能活着长大就好了。数学天才,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是跟别人不同的。小孩子总是好动的,张筑生也一样,他不仅好动,而且还爱动脑子。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张筑生就凭借自己的小发明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发明一等奖。充分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看来,命运的坎坷并没有打倒他。反而促使他更加积极认真的生活和学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然而在他13岁的时候,命运的坎坷再次来临,他左胳膊不幸骨折,就在治疗的时候,又因为医疗事故,伤害了左胳膊的神经。

自此之后,他的左手再也无法动弹,形同残废。

双手不健全,给他还未开启的人生再次蒙上了阴影。成才之路似乎越来越远,越来越艰难。

原本活泼的张筑生开始沉默寡言,他不怎么喜欢跟别人交流。就喜欢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看书,在书中,他找到了新的乐趣。

这时候,张筑生的数学天赋展露了出来,很小的时候,他就自学了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数学开启了他人生新的大门。

从川大到北大

1959年,经过努力,张筑生考入了四川大学数学系。对于他来说,人生到此时才找到了方向。

在学校里,张筑生永远是学习标兵,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学习英语,珍惜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

他从不愿浪费时间在跟学习无关的事情上,甚至在川大多年都没有看过四川著名的川戏。更不用说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几乎都不知道。

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娱乐时间,当然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张筑生是当之无愧的学霸,各门学科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成绩尤为突出。

大学时期的张筑生就是川大名副其实的“数学天才”,他曾经在大二的时候,就跑去参加了拓扑学的考试,竟然拿到了最高分。

要知道,拓扑学是大学五年级才学习的课程,可见他的学识是非常高的。

毕业后,张筑生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此后在川大,张筑生渡过了了14年的教学生涯。

参加工作后,他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对于学生,对于工作,他一如既往的投入全部的热情。

在川大的14年,张筑生一直兢兢业业,按照他的资历和能力,如果评职称的话肯定是可以评的上的。

然而1978年,张筑生参加的职称评选中,却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没有评上。其他资历能力不如他的人却反而评上了,学校方面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面对不公,张筑生内心有怨气,但是却没有为此而懈怠。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张筑生的下一个目标是北京大学,号称全国最难进的院校,顶尖的学府。这一次他以超高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再一次展示了他超高的个人天赋。

过去的北大

通过研究生考试,张筑生在北大 一战成名 。

原来,那一年的考试题目中,最后的一道题是有问题的,是一个错题,这个题目是没有解的。众多参加考试的人员中,唯有张筑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最后,这个题目其他人都没有得分,只有张筑生得了十分。

进入北大之后,张筑生的个人学识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赞赏,很多人都认为,以张筑生的能力,完全不用考研究生,他甚至可以给研究生开课。

张筑生的传奇在北大继续升级,1982年,张筑生研究生毕业,他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就是把当时著名数学家Smale四大猜想之一给解决掉了。

这一惊人的成就,在当时的足以震惊世界,答辩委员会决定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

然而由于当时新中国还没有博士出现,因此校方非常谨慎的把这个事情压了下来。

第二年,“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的名号被别人抢走了。这时候校长张龙翔着急之下,专门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答辩专家,给张筑生进行论文答辩。

就这样, 北大“第一位数学博士”诞生了 。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足以傲视很多人的成就了。

张筑生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向别人一样张扬。虽然荣誉加身,对于他来说,还是那个从贵阳走出来的孩子,还是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

张筑生之后顺利留在了北大,开学典礼上,他激动的演讲,要用自己的努力向世界证明,中国的数学研究一定能赶超世界水平。

编书三册,沿用至今

之后被北大的陈省身教授推荐,张筑生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学习。

在美国,他给美国的学生讲,是如何破解了外国人的数学疑问的,这一举动,震惊了学术界。

国外的学习经历,拓展了张筑生的国际视野,看到了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加坚定了他为数学教育而努力的决心。

留学归来,按照张筑生的资历来说,无论是研究生考试找出题目错误,还是解决“四大猜想”都足以让他一战成名。资历,能力都有了,怎么说也该时来运转了吧。

然而,张筑生的经历再一次证明,风雨过后不一定会迎来彩虹,能力再强不一定得到重用。

1986年,张筑生载誉归来。却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甚至没有重要的研究课题。学校给他安排了一项基础的任务,就是编写基础的数学教材。

朋友劝他,“你正值壮年,正是出成果的时候,科研才是你的立身之本,不要本末倒置了,影响前途。”

张筑生却说:“工作总要有人来做,谁做都是一样的,都是为数学教育做贡献。”之后便义无反顾的投入了工作。

张筑生的文学素养很高,总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讲明白。历时五年,张筑生终于编出了高质量的教材《数学分析新讲》。

此书一出,立刻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北大十大才子,陈天权教授评价这套书浅显易懂,极具特色,能让学生至少提前十年进入数学高等阶段。

之后,张筑生耗尽心力,编写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微分拓扑讲义》两本教材,在当时这两本教材可以说是,数学教学领域的首选教材。

廖山涛院士对《微分动力系统原理》一书的评价是:“有了这本书,一大批年轻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学科前沿。”廖先生从不表扬谁,唯独对他例外说“张筑生的知识面广博得惊人”。

张筑生一生著书不多,只有三本,可这三本书作为教材沿用至今。

幸运之神再一次遗忘了张筑生,常年辛苦的工作,就在《数学分析新讲》面世的时候,1991年9月,他查出患了鼻咽癌,此后他成为了医院的常客。

此后十二年,张筑生成为协和医院历史上,接受放疗最多的癌症患者。

执教奥赛,五登冠军

就在张筑生查出鼻咽癌之后,他再一次领了一份苦差。那就是担任中国奥数代表队的主教练。

这样的工作,做好了那是应该的,荣誉属于国家,属于学校。做不好就得承担责任,而且这样的工作是没有成果的,只能算是事务性的工作。

关键是这份工作是典型的苦差事,奥数的题目是最难出的,有时候出一道题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之前带过队的赵春来教授就说过,“做过一次教练就再也不想做了,外人根本不了解这份差事的艰苦程度,太累人了。”

奥赛带队难,还在于参加奥赛的学生都是中学生,而奥赛的题目则大多是高等数学,是很多学生不曾接触过的。

导师必须把晦涩难懂的高等数学,简化为容易理解的初等数学,这就要求要把题目从答案开始倒推回去,用更简单的方法重新来过。这一来一回的过程,就非常考验导师的业务水平。

而在张筑生的课上,别人用四五页纸写出的答案,他往往能用一页纸就搞定,简洁明了,非常容易理解。

为了这些祖国未来的“青年才俊”,张筑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忙的“连命都顾不上了”。

这样的工作,张筑生一做就是五年,而且,每年他都能拿出好几十到新颖的题目。

那个时候他的鼻咽癌已经开始转移到了肝部,长时间辛苦的工作,他还查出了结肠炎。拖着病体,他从未抱怨过,从未想过要卸下担子。

用他的话说,“只要他的学生还需要他,只要数学还需要他,他就能走下去。”

体内的癌细胞在不停的扩散,张筑生对教学的热情从从未消退,带着半身癌细胞,他跟奥赛队伍一起从加拿大到阿根廷, 从1995年到1999年,连续五年,中国队都是总分第一 。

在参加奥赛的七十多个国家中,中国队的成绩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三年,所有的选手都拿到了金牌,这在奥赛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只要是国家有需要,张筑生从来不会推辞,只要是张筑生接手的工作,他必定是全身心的付出。

张筑生也许不是最惊艳天才,但是他因为责任感选择带竞赛队伍,而不是更有前途的科研,而且带的非常出色,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

献身教学,无私奉献

除了编书,带队奥赛,张筑生最多的还是教学工作,这是他的本职工作。虽是数学天才,他从不眼高手低,做工作从来不挑,给他安排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他的课堂上,他从来都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他的学识,他的热情,他的口才,总是能让人忘记他生理上的缺陷,他就该是那个在讲台上闪闪发光的人。

不仅仅是北大,张筑生还在北京很多中学做“兼职教授”,在北京十五中他做了八年的免费教学。十五中的校长何贤景至今对他敬佩很深。

何贤景说“他上衣左边的衣袋里永远装着一瓶凉白开。因为他患有鼻咽癌,不能自行分泌唾液,每讲一段话,就要掏出瓶子喝一口水。”

就是这样,他的课也从来不打折扣,不少讲一句话,一堂课下来往往累得满头大汗,他是真正把这个“兼职教授”当回事的。

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他给很多的老师上课,副校长赵大悌评价“张教授是我们的出题人和解决方法的归纳者。”

上过他课程的老师都对他赞誉有加,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基本都能解决。

2001年开始,张筑生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严重的结肠炎,无法正常进食,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肝癌晚期,癌细胞几乎遍布全身,严重的贫血,全身的疼痛。

他生命的每一刻都在经受痛苦。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01年夏天,在天津南开大学,他一个人为二百多名预赛的选手办培训班,无论是出题,判题还是改题,都是他一个人亲力亲为。

正常生活尚且充满痛苦,这样紧张的教学工作,他一个人坚持了七天。许多人不理解他,活着已经这么难了,就不能轻松点吗?

结语: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样带病坚持教学的事情,在张筑生肝癌生命的晚期,几乎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有一次,他开玩笑的对学生说,你们所有人所受的痛苦加起来,都赶不上我受的痛苦。当时有的同学不以为意,以为他就是在开玩笑。直到张筑生去世,大家才了解了他的经历。

或许这就是他的性格,只有投身于热爱的工作,他才能忘却身上的痛苦。或许正是知道自己随时可能倒下,才更愿意把不多的生命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为了上好一节课他要提前一天做节食的准备,因为病情,他只能吃一些流质的食物,牛奶或者豆腐渣。

上课的时候为了不上厕所,他严格禁食禁水,就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学校领导多次劝他要休息,他一直不肯,是他的爱人刘玲玲向领导求情,“与其让他在痛苦中煎熬着,不如让他在工作中忘掉痛苦,在思考中享受快乐。”

2002年1月11日下午,张筑生所带的课程微分拓扑学考试,已经生命垂危,失去方向感的张筑生,依然坚持要亲自监考。

直到38名学生的成绩全部出来,张筑生才离开,他认为自己的课程要有始有终。

就这样,他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倒在了自己最热爱的讲台上,守住了自己的尊严。

最后的监考结束,张筑生再也没有回来,2月6日,张筑生的生命停止了燃烧。

无论是眼界学识还是人品能力,张筑生毫不逊色于北大的任何一名教授。然而,遗憾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是一名普通教授,他的职称最后也没有评下来。

就像他坎坷的命运一样,他在事业上的发展同样是荆棘遍布。他可以战胜命运,成为数学天才,却无法让自己的事业平步青云。

北大历来英才辈出,称得上天才的人更是非常之多,但我们依然要怀念张筑生,他永远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一生清贫,默默奉献,别人开豪车住别墅,他就是几十年一辆单车,临到最后也没能住上一套好的房子。

张筑生不愧为 “校园里的焦裕禄” 。可能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天才常有而纯粹的天才不常有。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文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至死  至死词条  晚期  晚期词条  癌症  癌症词条  拿下  拿下词条  职称  职称词条  
热传

 铁豹自然门铁豹护体功

铁豹自然门铁豹护体功 铁豹护体功为自卫。功成后,在不必运气的情况下,周身可承受一般人拳打脚踢而不伤不痛。 一、浑圆一体 双足平直间距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上抬环...(展开)

热传

 劳动法规定一小时多少钱?

一、劳动法规定一小时多少钱?劳动法是没有规定一个小时多少钱的;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各地的最代工资水平都不同,工资水平一般以市级为单位制定,也有以县级...(展开)

热传

 周家如:iPhone7 Plus...

嵇芳的回答:打开蓝牙,再点击【AirDrop】,然后选择【仅限联系人】或者【所有人】,同时,另一部接收设备同样开启这个功能,接着选择需要传输的文件,就可以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