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是医疗行业不断进步的基础,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使得越来越多以往人们束手无策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同时,创新药物因其研发必须的高投入,使得其通常以高价格上市,这就使得各方必须面对和解决“支付问题”。
在中国,这一情况同样存在。创新药物从研发到进入临床,最终使患者受益,全过程都面临重重考验,特别是在支付环节的困难,影响着创新药物的可及性。令人欣慰的是,正面的进展也一直在发生,不断有创新药物通过集采方式进入医保药品清单,特药险和惠民保也开始使一些患者受益。同时,医疗支付的创新不断提速,也为打破困局提供了思路和空间。
5月10日,在“《财富》健康中国系列对话”中,来自医药企业、学界、创新支付平台以及投资界的四位嘉宾与《财富》(中文版)执行主编章劢闻,从CAR-T疗法切入,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复星凯特CEO黄海看来,创新支付,第一个就是创新。他以CAR-T疗法举例,“在医疗行业里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的突破,它需要一些桥梁,使患者有支付能力。”因此,他认为创新支付,不仅仅是患者所需,社会关切,其实也是企业后期的需求。
创新支付平台上海镁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小栋透露,对所有的药企而言,任何一个新药、新的器械、新的疗法,上市准入和支付永远是在上市前可能半年甚至一年就要开始准备的。他把创新药的上市比作一辆车开上路,“需要把高速公路等各方面基础设施都要修好,因为支付的问题不解决,很多产品就算上市,老百姓其实也是很难获得。”他说。
除了认为创新支付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基建”项目,张小栋还认为“所谓支付方,是医药创新的源泉”。
他解释说,中美两国的医疗创新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个国家的支付市场足够大。他认为,未来整个医药的发展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投资人的钱,更多的钱其实是来源于产品上市之后不断有支付方的支付,来支撑后续的整个研发创新。全世界很多的市场,都是形成一个正循环,有新药上市,市场上有保险公司、国家医保、自费等各种支付手段来付费,产生了收入,后续再有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
作为投资人,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认为创新支付与技术创新一起构成医疗健康供给的两个驱动因素。“医疗服务供给本身是一个基础盘,需要两个驱动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创新的支付,一方面是技术底层的突破”。曹巍表示,创新支付是给消费者和生态赋能,推动大家有消费能力;技术创新,则是用技术解决医疗相关领域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的看法,更具有总括性,她从学者的角度对创新支付进行描述:创新支付是桥梁,也是基础设施,同时也给生态赋能。同时她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通过创新的支付方式,既给创新的企业以及生产方提供支持,也托起了消费方,实际上是一手托两家,形成一个良性的、好的创新支付体系,就可以创造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与她一贯的立场一致,李玲认为由政府医保来兜底的支付方式,也许是未来解决创新药支付的有效方法,但是她也承认,医保的钱也是有效的,即便可以借助杠杆原理,但也必须考虑收支平衡的问题,所以“所谓的创新支付,其实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对整个医疗领域来说,解决当前的支付难题,无法依靠单一的支付平台来完成,而必须借助建立系统、科学和完善的支付体系。解决当前纷繁负责的医疗难题,则应更主动和积极的诉诸创新。
而在创新中,多方的利益诉求如何兼顾,权利和责任如何划分,博弈与合作如何开展,系统的稳定的支付体系如何建成,创新药物如何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患者如何最终受益,这些问题在后续的《财富》健康中国系列对话中,都将得到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