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匠心编柳 妙手生花(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时间:2022-10-03 11:03:15 热传 我要投稿

山东博兴县创新非遗柳编技艺

匠心编柳妙手生花(护文化遗产彰时代新义)

核心阅读

毫不起眼的柳条,可以编出来什么?1万多把“鲁班锁”组成的巨型灯笼,上海世博会展馆外墙,造型可爱的手工艺品……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重视国家级非遗项目博兴柳编传承发展,将非遗传承融入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手艺人致力于创新编织技艺,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与人同高的灯笼,你见过吗?”未进家门,老贾先卖起关子。

跟随老贾的步伐,一入庭院,便见一盏巨型灯笼悬于树旁,定睛一瞧,整个灯笼没用一颗钉子、一根绳子,却非常牢固。原来,灯笼是由柳条编织成的1万多把“鲁班锁”组合而成。

老贾名叫贾流远,是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柳编匠人。博兴柳编技艺历史久远,据记载已有800多年历史,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博兴县一批手艺人潜心研究柳编技艺、创新产品样式。巧手之下,老手艺呈现新面孔,古老非遗“编”出新花样。

柳编越做越新潮

作为博兴县湾头村有名的“巧匠”,老贾虽年过七旬,手艺却不减,村里人常称赞:“老贾手艺是宝,柳编越做越新潮。”

老贾在20多岁时,开始学做柳编,“当时家家户户做柳编,大多是簸箕等物件。”后来,柳编销量下滑,相关制品逐渐被替代,不少手艺人开始另谋出路,可老贾始终认为,手艺不能丢,天天琢磨怎么把老手艺做出新意来。

灵感从哪儿来?一次外出旅游时,老贾发现不少古建筑都有一种榫卯相嵌、造型美观的“锁”。查阅资料后,他才知道那是鲁班锁。于是,他决定用“鲁班锁”编一盏灯笼。取6根柳条,每根长约3厘米、宽不足1厘米,在每根中间打孔开槽,一扣一合、一卯一榫,便做成了第一把“锁”。

做“鲁班锁”是个技术活。材料要标准、做工须精细,每一把“锁”都需仔细打磨。用时3个多月,老贾终于做成了这盏灯笼。在简陋狭小的工作室里,老贾打磨出一件件工艺品:龙虎鸟兽,栩栩如生;亭台楼阁,气势恢宏;飞檐流角,轻盈灵秀……所拟之物,件件精致。

这几年,不少人找到老贾,向他“取经”。老贾毫不吝啬,倾囊相授:“创作灵感源于积累:一在‘眼’,美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二在‘脑’,须勤于思考,把美融入创作;三在‘手’,技艺要磨炼,精湛是成就美的关键。”

跨界编织建筑美

毫不起眼的柳条,竟能编出国家馆外墙?

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外墙以藤条为支撑,中间用杞柳编织物填充。从远处望去,流线型外观犹如起伏的波浪;从高处俯瞰,状若造型独特的“花篮”,令参观者惊叹不已。

这个巨型“花篮”,正出自博兴县陈户镇崇德村村民孙建光之手。走进他的家中,桌上堆满钳子、锉刀等器具,还有一沓未画完的图纸。50余岁的孙建光,从小就跟着姐姐学柳编。后来,博兴县建起工艺美术一厂,成立柳编创新小组。“进了小组,我大开眼界,一个篮子竟有上百种样式。”他说,受此影响,每编织一件作品,他都会仔细琢磨:编法可否创新?工艺能否改进?

2009年,孙建光接到编织藤条外墙的任务。“万千柳条,8524个藤条板,须严格卡尺、精确到毫米,且要经过防腐、干燥、塑形等10道工序。时间紧迫,既要美观,又要省时,传统编法行不通了,必须打开思路。”孙建光说。

多番尝试下,孙建光摸索出交织编、顺编等新编法,并手把手教给100多名工人。他与工人一同吃住在编织车间,历经3个月时间、耗费120吨藤柳,终于如期完成任务。

编织藤条外墙的过程中,孙建光解决了防腐、防火等多项工艺难题。“当‘藤柳外衣’亮相时,国外设计师竖起了大拇指。”孙建光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把柳编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

上海世博会后,孙建光成了村里的名人,有人慕名而来,邀请他去“编织”新的建筑。“小屋用柳与竹结合编成,屋旁是苹果树,屋内有一张石桌,阳光穿透缝隙,洒落在地上……”孙建光在图纸上规划着他的新作。

他享受“施工”的过程,经常思考能否打破常规。“柳编建筑,强调绿色环保、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不喷漆的前提下,怎样使外墙呈现出不同颜色?”他在一次次试验中,研究出了“蒸煮变色法”:通过改变柳条的蒸煮时间,柳条可被染为浅咖、深咖、黑等不同颜色。

柳编与建筑跨界巧妙融合,孙建光“盖”起了民宿小屋、节庆“拱门”、景区“雕塑”。“要不断改进技艺、突破创新,让建筑彰显文化内涵,让柳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孙建光说。

柳编赋彩新生活

脚踩小板凳,膝盖略抬高,两腿夹牢手中编织物,若织毛衣一般,柳条在王贵芝的指尖翻飞。纵横有法,经纬分明,每打一条横线,她都要使劲勒紧,密密实实,不留一丝缝隙。手指游走间,一只青蛙柳编手工艺品就诞生了。

80后王贵芝,曾在县城开过影楼。“结婚后,瞧见婆婆做柳编,我就在旁边学,耳濡目染下,我爱上了柳编。”王贵芝说,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转行做柳编。借电商“东风”,她销售起柳编、草编等手工艺品,并把摄影技术“嫁接”到柳编中。

推开工作室的门,仿佛进入一间影棚:桌上摆有一台电脑、一台单反相机,一旁还置有柔光灯、反光板,墙边整齐地放着两张白色背景布。王贵芝说:“作品要编得精致,还要拍得漂亮,这样才能更好呈现柳编的美。”

她将线上店铺中的产品销量、客户反馈等信息逐一汇总,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柳编产品。“设计一款新品,我会先通过软件来看哪种编法更美观,如果达到理想效果,再动手编织。”王贵芝说。

除了摄影师、设计师,王贵芝还是一名老师。近年来,博兴县投资建设了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与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设计开发草柳编特色产品。该产业园还被列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当地柳编匠人化身课堂老师,让学生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

接受采访时,王贵芝正忙着“备课”。“设计制作课堂作品,简单易学、美观实用,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非遗、学习非遗。”王贵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