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解散了?”
7月28日上午,关于每日优鲜从北京、上海、天津撤退的消息满天飞。下午,消息已经演变成“裁员”、“解散”。到当晚,打开每日优鲜App,已经无法正常下单。
28日下午,每日优鲜官方回复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正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
一片狼藉之后,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生鲜电商赛道上剩余的玩家。这包括名义上29分钟送达,实则已经1小时起步的叮咚买菜,还有仍在坚持30分钟极速达的美团。
早在2020年10月,王兴就在美团内部将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的生鲜零售业务定位为“全公司的一级战略”,“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战斗”。
不停地烧钱、血拼之后,每日优鲜被甩出核心圈,守住30分钟极速送达这一关口的美团,在“必须要赢”的道路上算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
但对生鲜电商来说,由此产生的后续问题还没有得到回答,市场的精细化运营,极速配送与订单效率之间的平衡,如何控制业务效益,还是接下来要考量的问题。
这个赛道上,每日优鲜和老板徐正已经掉队,美团和王兴尚在领跑,但还不敢笑。
24小时,从大撤退到无法下单
从撤退到裁员再到App瘫痪的发展态势,每日优鲜只用了不到24小时。
这恐怕是今年大厂裁员经历中,难以超越的一个“奇迹”了。
尽管对于解散之说,官方的说法是“业务调整”,但不断有员工在社交平台上放出录音、截图,来说明撤退、裁员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据虎嗅报道,7月28日,原定是每日优鲜“补发6月薪水的日子”,当员工们怀揣着补发薪水的喜悦之情走进会议室时,却被通知“离职”。
有意思的是,在28日约定发放薪资的前一天,每日优鲜还以“空气治理”为由,通知员工居家办公。
空气治理不知道是否真的做了,但是“员工治理”已经到位。
据了解,从5月份开始,每日优鲜社保缓交,6月薪资延后发放。在这期间,一些中高层和部门领导传递出来的消息是“即将有大笔的融资到账”,以此鼓励员工们坚定信心,努力工作。
7月14日,每日优鲜宣布和山西东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向前者提供总值2亿元的股权投资,这似乎是每日优鲜得以续命的信号。
直到居家办公的前一天,每日优鲜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照旧,员工们仍旧按时打卡上下班,一切无异。
在网传的一份“会议”录音中,提及了此次压垮每日优鲜的“最后一根稻草”——山西东辉集团的2亿元战略融资。
录音中疑似每日优鲜高管表示,此前公布的山西东辉集团的战略投资还在交涉过程中,虽然已经在美国SEC公告和备案,但是还没有完成交割。因为融资暂未到账,部分员工的工薪将会暂缓发放。同时,大部分员工工作时间将于7月28日截止,公司会为离职员工缴纳7月的社保和公积金,8月则需员工自己解决。
每日优鲜官方回复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正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
尽管每日优鲜反复强调,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但7月28日晚间23点开始,每日优鲜App已经无法正常下单。
从当天上午传出撤离部分一线城市,到23时彻底无法正常使用,每日优鲜的坠落,只用了不到24小时。
另据《晚点LatePost》报道,接下来,每日优鲜仍将保留三块业务,包括次日达、智慧菜场和零售云业务,但在去年三季度的总营收中,这三笔业务的占比尚不足5%。
天眼查App显示,此次事发前不久,2022年7月18日,每日优鲜发生了高管变更,法定代表人由曾斌变更为孙玉英,包括创始人徐正、副总裁李漾等一系列高管均从公司主要人员中退出。
伴随着变更的,是徐正已经“跑路香港”的传闻。不过,7月29日,徐正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自己和一干高管仍在北京,也一直在为公司寻找出路。
谁逼死了每日优鲜?
“成也前置仓,败也前置仓。”可以说是业内对每日优鲜的共识。
每日优鲜之所以能将配送速度控制在30分钟以内,得益于前置仓模式。
简单来说,由于生鲜产品不易保存、损耗率大、毛利率低等特点,传统电商模式和大型商场模式的冷链、仓储、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前置仓模式将存储仓库搬到消费者附近,辐射周边消费者,压缩配送时间。
一般来说,前置仓配送范围约为3公里内。前置仓模式,也造就了“30分钟极速达”的配送速度。
2018年,每日优鲜已完成全品类的精选生鲜布局,在20个城市建立“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冷链物流体系。
关键的物流指标,从提供2小时达,变成为1小时,最后演变成“30分钟极速达”。
2021年6月,广州珠江新城,每日优鲜的派送员正飞奔在送货的路上。
时间上的加速,其背后就是“模式”的加速。前置仓模式保证了送达速度和生鲜的新鲜度,极大满足了一线城市和超一线城市快节奏下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这也是每日优鲜快速破圈的原因之一。
破圈背后的代价,可以说是“血淋淋”的。一个躲不开的问题就是成本。
前置仓属于重资产类,经营、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在前期投入层面,前置仓需要建立网络来进行覆盖,一线城市要达到完全覆盖,可能需要十个以上的前置仓。
有报告显示,前置仓模式能不能跑通,需要一个订单平衡点,即每个仓每天1000单,客单价60元。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扎堆加入,烧钱抢市场的战事愈演愈烈。
根据财报,2018年至2020年,每日优鲜每年净亏损分别高达22.32亿元、29.09亿元和16.49亿元。预计2021年全年亏损37.37亿元—37.67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月亏损超过3亿元。
图为每日优鲜近三个月的股价走势。
和每日优鲜玩法类似的叮咚买菜同样如此。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的3年间,叮咚买菜的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64.29亿元。
除了前置仓模式之外,大额补贴、履约成本,以及每日优鲜持续投资新业务——包括无人货柜、菜市场改造、平台模式,甚至涉猎了后端供应链和农业数字化等,都加重了每日优鲜的亏损。
盈亏平衡点也早已被抛到了脑后。
百联智库创始人庄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日优鲜没有及时收缩调整业务规模,导致成本过多消耗,业绩并没有明显增长。
对于前置仓模式,新零售分析师鲍跃忠谈到,无论是前置仓模式还是仓店一体等近几年出现的新玩法,其主要还是用一种工具或手段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但从商业逻辑层面来说,这是有难度、有风险的。一种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要围绕消费群体进行全方位服务,打通整个供应链体系,而不是用工具改变某一个环节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前置仓模式作为一种独立的零售形式,存在的价值并不大,因为它所满足的需求场景是有限的。
2020年8月,北京,每日优鲜员工在仓库打包订单。
“像前置仓这种创新应该被鼓励,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主线的零售创新。但创新不能停留于工具或手段,最关键还要有清晰的商业逻辑。”鲍跃忠总结道。
同赛道的盒马总裁侯毅也曾对前置仓模式表示质疑。他表示,并不认可前置仓的模式,从生意模式本身来讲,前置仓是个伪命题,难以兼顾成本和效率,盈利难度很大。
美团赢了一把,但这不是全部
从每日优鲜总部北京朝阳区望京万科时代中心,到美团总部恒电大厦,两家距离不过3公里,骑自行车前往也不过短短30分钟。
如今,走在望京的街头,每日优鲜的招牌和吉祥物已经不见踪影。有消息称,每日优鲜留下来的业务已经搬迁至顺义博润科技园继续办公。
每日优鲜和美团之间,曾经围绕着“30分钟”这个时间节点,展开过一场浩浩荡荡的竞争。
早在2020年,王兴就在内部会上将生鲜零售定位为全公司的“一级战略”,必须打赢。徐正也在内部信中提到,对生鲜零售而言,百亿规模只是小组赛,2020年即将迎来的是淘汰赛。
为此,美团一度在2021年将自己的前置仓数量从200个增加至超过400个,配送速度也由此提升。
从最初的两小时到后来的一小时,再到30分钟、29分钟,生鲜送达速度不断提升的背后,便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巨额的亏损。
如今,每日优鲜已被强大的离心力甩出核心圈,美团还在死守着“30分钟”的速度壁垒。
这对王兴来说,算得上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
美团能熬下去的一个大前提,是自身的外卖配送即时性的业务壁垒。资深电商从业者、彩贝壳商务负责人孟奇在接受《深燃》采访时谈到,美团因为有前端的流量支撑、快驴等业务的供应链基础,加上物流的基建,基本能保证时效,其余公司很难承受同级别时效对应的成本。
回归到“30分钟极速达”的高壁垒上,极限的速度实际上是一个充分非必要的条件。
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一个及格线:“用户对生鲜电商的要求,实际上在保证品质、价格的基础上,配送时间在30分钟-1个小时都属于及格线以内。过多的纠结极速失去了品质和运营等,都是得不偿失。”
伴随着每日优鲜放弃前置仓业务,极速送达的战斗可能会因此暂时落幕。围绕生鲜电商业务模式的探讨,需要更多聚焦在效益方面。
2022年的美团也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反而转向精细化运营。据《晚点 LatePost》报道,美团买菜对前置仓的经营目标一直是追求盈利,部分数据差、 UE(单位经济模型)不及预期的仓会被优化调整。
2020年,武汉地区的多数前置仓已经关停,后被社区团购业务 “美团优选” 替代。今年年初,美团前置仓暂缓了苏州开城计划。
生鲜电商赛道上的玩家早已迈过了极速狂奔的阶段,相反,放缓开城脚步,在现有基础上精细化运营,成为了现阶段目标。
就美团而言,自2021年在新业务上亏了364亿元后,也在开启一系列的“瘦身”运动。
王兴曾表示,2022年,新业务的亏损将有所减少,公司将更加专注于包括美团优选等在内的新业务的高质量增长,同时不断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
多位接近美团内部的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一线城市主攻买菜,二三线城市主攻优选。”
这样看来,每日优鲜的离去,只是给王兴提了个醒,自己活得好,并不仅仅依靠对手的犯错,还得依靠自己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