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实力,永远是国格和人格的基础,
一味依靠强者,最终只是狐假虎威。
乌克兰的硝烟,
让我们再一次深深认识到,
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活着,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如今我们的安宁生活,
离不开先辈们的奉献,
是他们当初的独立自主,
换来数代人的安居乐业。
而这些人当中,有这样一位“乞丐教授”,
他是全中国人的“守护神”,
成就比肩杨振宁,爱国不输钱学森,
诺奖得主是他的学生,
两弹一星元勋中三分之一的人,
也是他的学生,
我们却几乎没听说过他的名字。
最令人愤愤不平的是,
世界欠他一个诺奖!
他,就是 赵忠尧
1902年,他出生于浙江诸暨,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身为私塾老师的赵父, 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倾尽一切培养这个孩子, 希望他日后, 能用知识来改变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般豪烈之情,伴随了赵忠尧一辈子。 18岁,他考入东南大学, 作为当时长江以南唯一一所国立大学, 东南与北大遥相呼应, 共同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担。 两年后, 蜚声中外的叶企孙教授来到东南教书, 赵忠尧遇到叶企孙, 冥冥之中这两人的相遇, 实在天佑中华。
赵忠尧(前排左一)
毕业后,赵忠尧和叶企孙一起, 筹备成立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从这个近代最出名的物理系里, 走出了最杰出的一批学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 朱光亚、郭永怀...... 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等等......
那时,不过24岁的赵忠尧, 边负责实验课教书边学习, 可是国内知识 匮乏的困境, 让他无法成长更多, 哪里才是出路? 1927年,在叶企孙的建议下, 赵忠尧自费出国留学。
只身一人,远赴重洋, 他来到美国, 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部, 师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密立根教授, 进行实验物理研究。 1929年底,赵忠尧的实验论文, 推翻了导师 密立根预期的结果, 密立根断言“这结果不可靠。” 赵忠尧坚持自己从仪器设计到结果分析,
一步都没问题。
导师有些窝火: “好,那就用你的实验结果去论证一下, 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
“硬γ射线”这可是一道很难很难的题,
世界上的知名科学家们,
在这道难题的突破上,
都徘徊了数十年之久。
密立根教授
而赵忠尧, 尚是一个还未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而已, 他绝不可能会有什么发现和建树。 可事实,
却令整个物理学界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1930年,这是值得记住的一年, 也是世界物理一个里程碑树立的一年。 这一年, 赵忠尧在第二次实验中发现,
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
在通过重金属铅时,
会出现“反常吸收”现象,
伴随产生一种特殊辐射:
便是一对正负电子湮没辐射。
这是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观测到正负电子的泯灭。
这一发现,
意味着人类预想的电子对撞机完全可以制造,
而赵忠尧,
是全世界最早的正电子发现者!
这一结果,赵忠尧将其写成论文, 发表在1930年10月的《物理评论》杂志, 与此同时,
和赵忠尧同读博士的安德森, 受到赵忠尧实验结果的启发,
两年后宣布发现了正电子径迹。 可笑的是, 1936年凭借这一“抄袭结果”, 安德逊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最早发现正电子的赵忠尧, 与此奖项擦肩而过。
物理学界一片哗然,
连密立根都痛苦的说:
“这是我最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半个世纪后,评审会有人说出了原因, 他们不相信,那时落后的中国, 会有这么出色的物理学家!
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评: “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 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诺奖获得者李政道说: “赵忠尧老师, 本该是第一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 只是由于当时别人的错误, 把赵老师的光荣埋没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这样说: “要不是赵忠尧教授在30年代, 对正负电子湮没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是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发现者, 没有他的发现, 就没有现在的正负电子对撞机, 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
这是历史巨大的不公,
当年28岁的赵忠尧,
本该是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人!
西方媒体曾评论:
世界欠中国一个诺奖!
而赵忠尧自己,
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名和利,
他只想尽快完成学业, 因为那个深陷战火民不聊生的祖国, 还在等他回去改变! 一年后,赵忠尧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 因苦心钻研深深感动了物理学家卢瑟福, 他收到了卢瑟福送给他的, 50毫克的放射性实验镭。 “镭”,是居里夫人发现的, 珍贵异常,因为在几吨沥青铀矿渣中, 仅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 不顾危险,不顾一切,
赵忠尧带着这珍贵的实验镭,
克服重重阻难把它带回了祖国。
他任教于清华,
并在中国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
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而这50毫克镭, 他免费供给清华师生们做研究;
这50毫克镭, 后来成为中国崛起的希望。 1937年,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地区陷入恐慌, 南开、清华、北大等高校, 纷纷设法逃离平津地区, 在这场悲壮的知识分子南迁之路上, 却有一个人逆风而行, 从外地悄悄潜回已经硝烟弥漫的北平, 正是赵忠尧。
因为他听说,清华物理系, 竟把“50毫克镭”遗落在了清华园!
而北平已经沦陷,
万一日军发现这珍贵的镭,
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天深夜,赵忠尧找到还未离开的梁思成,
神色凝重而紧张:
“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有50毫克放射性镭!”
他们决定抢救这关乎国家未来的珍宝, 深夜,梁思成开车载着赵忠尧, 一路狂奔进入清华园实验室, 他们找到了盛装镭的铅筒!
冒着巨大的风险,赵忠尧带上“宝贝镭”,
在偏僻的巷子里和梁思成分别,
各自流亡。
几个月后,
湖南长沙临时大学办事处门口,
出现一个拄着木棍,
抱着咸菜坛子的乞丐。
不管怎么呵斥撵赶,他就是不走。
直到清华校长梅贻琦出来送客,
乞丐张开干裂的嘴唇,
沙哑地喊着“梅校长,梅校长。”
梅贻琦先是愣了愣,
待看清这衣衫褴褛的乞丐面容,
眼眶瞬间就红了,竟是赵忠尧教授!
这几个月来,赵忠尧跟着难民一路流亡,
躲过日军的重重盘查,
吃尽苦头风餐露宿,
他的私人物品几乎都舍弃了,
只有这个装着镭的咸菜坛子,
他从不离身。
同行的难民有人注意到他的异常,
就打趣问道:“你这里装的是什么宝贝呀?”
赵忠尧谨慎地说:“装的是我父亲的骨灰。”
那可是放射性的镭,
那些强烈的射线,
几个月来全部被他的身体吸收,
赵忠尧身为科学家,
岂能不知这其中利害?!
可是,
为了保全这份中国科学发展的珍贵家当,
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1946年,美国进行原子弹实验,
赵忠尧作为国内科学家代表,
参加实地观摩,
他是第一个看到蘑菇云升腾而起的中国人。
他的心里,
也开始期盼如果中国有这样的护国重器,
便再也不用受人欺凌!
而要发展核工业,就必须有加速器,
可那时的中国什么都没有。
为了能买到加速器,
赵忠尧决定悄悄留在美国,
寻找购买途径。
当时的市价, 订购一台完整的200万电子伏的静电加速器, 需要40万美金以上, 可国内给赵忠尧的资金, 只有东拼西凑的5万美金。 显而易见,这点钱想要购买完整的设备, 纯属天方夜谭。 赵忠尧想了新的办法, 只身留在美国学习加速器制作, 再购买一些国内难于买到的器材, 和其他少量的核物理器材, 这样就可以自制一台加速器! 他在麻省理工, 从头学起静电加速器发电部分, 和加速管的制造, 半年后又学习离子源的技术。 可是,加速器并不是赵忠尧的本行,
有人劝他,
何必要耗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去从事不出成果的事情上呢? 赵忠尧对此的答复是: “国家所需,我必为之。”
他的钻研精神感动了实验室的美国人, 将实验室一台报废的静电加速器送给了他。
赵忠尧如获至宝,将加速器拆解后, 带着其中精密的部件回国。 哪曾想,美国和台湾省方面, 早已闻听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在他乘坐的轮船途径日本之时, 突然被冲上船的美兵扣押。
他们逼迫他去台湾省,
哪怕枪口就指着后背,
赵忠尧的回答也只有一句:
“我要回到大陆去。”
他被扣押的消息引起国际很大舆论,
再加上国内的营救,
美军也只能将他释放。
而他的回来,
为中国又带来了什么呢?
利用当初的50毫克镭,
还有国外带回的零件,
他研制成功了,
我国第一台70万电子伏质子静电加速器,
研制成功了,
我国250万电子伏质子静电加速器,
没有加速器,就不可能进行核试验。
因为他,
我国拥有了第一批核器材,
因为他,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钱学森直言:
“赵教授带回来的设备,
在当时贫瘠的中国是搞不出来的,
中国也正是有了这个,
才能快速的研发中国的核武。”
是他,带来了祖国核武事业的星星火种, 也是他, 为中国培育了核武事业的精英人才:
23名“两弹一星”元勋中,
有8位是他的学生,
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
王大珩、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
还有何泽慧、杨振宁、李政道,
都是他的学生。
李政道说过:
“凡是从1930年代到20世纪末,
在国内成长的物理学家,
都是经过赵老师的培养,
受过赵老师的教育和启发的。”
有人说他是近代最牛的教师之一, 因为 中国所有伟大浩荡的 工程中, 都有赵忠尧和其学生的身影 :
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
第一枚氢弹爆炸,
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第一个高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问世,
第一个核电站动土兴建……
他是中国核事业的奠基人,
他的功绩,千秋彪炳,
他的学生,举世闻名,
可他自己的光辉,
却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永远地忘记。
十年运动中,因为多次前往美国, 赵忠尧被隔离审查,那些人折磨他, 将他打得皮开肉绽, 好几次都险些失去性命。 妻子为救他四处求告, 他过得太苦了....... 一切结束后,赵忠尧已是古稀之年, 时间、精力一去不复返, 无论国家,还是自身, 都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也因为时代的原因,
他再一次错过了荣光: 未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会, 奖给了他10万港币的奖金, 而他转手就将这笔钱捐给了中科院。 无名无利,不争不取, 1998年, 这位为中华民族倾尽一生的核武巨人, 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国度。 芸芸众生, 没有人知道他走了, 甚至没有人知道他来过.......
用一副宽厚肩膀,
扛起一个民族的核武伟业,
用一片血肉胸膛,
怀抱起一个东方大国的不屈梦想!
赵忠尧,中国核物理的“无冕之王”,
他这一生错过了奖项,
就连死后,
都被人遗忘了他的荣光!
可是今天,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他。
曾经,在中国核武事业,
像个婴孩一般最脆弱的时候,
他用生命保护过它们;
而今,中国核武事业,
如一把坚硬的拳头,
保护了我们所有人,
让大家拥有了现在的和平生活。
世界不太平, 你我因为生于中国,所以太平! 勿忘,今天的安宁, 离不开赵忠尧这样的科学家们的 付出, 他们是 中国核武的“守护神”, 中国人民的“守护神”! 铭记!致敬!
高山景行,只因罕见中华英魂;
叹为观止,此间尽阅人中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