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伟人的要求总是苛刻的”,好人成佛需要历经千百种磨难加上各种人性的考验,而屠夫只要放下屠刀的那一刻就能成佛。
就算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好人因一个污点就变成坏人的事情也不少见,在早些年中国发展还非常艰难的时候,不顾一切依然回国的人除了钱学森还有梁思礼、杨振宁等。
但是因为杨振宁入了美国籍,导致一直以来我们对他的说法都是褒贬不一,直到看到清华给他开出的工资被全数捐献之后,我们才终于知道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01入美求学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的安徽,在他四岁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教他学习汉字,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已经认得了1000多个汉字,或许是因此而打下的基础,与同龄人相比,杨振宁吸收只是格外的快。
等到了1938年的时候,年仅16岁的杨振宁跳级参加高考,并顺利地被西南联大所录取,接触到的知识面越来越深,杨振宁也越来越入迷,见解越来越独到,这种优异的天赋,成为教授们最喜欢的拔尖生。
在1942年,杨振宁终于毕业,可惜当时时运不济,这时候正是港日时期,中国境内难求一片和平的土壤,杨振宁坚持完成学业之后,便留在了母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下一批人才。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妻子杜致礼,杜致礼因为出身于军人家庭,因此受到的管束也比别人更加严苛,但是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之下,反而激发了她对音乐和文学的热爱。
这样一个优秀特别的女孩子,杨振宁又怎么能不心动,但是还未来得及发展关系,次年杨振宁就拿到了一笔庚子赔款,并得到了一个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的机会。
杨振宁没有错过这次的给予,对于一个求学者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知识的吸引力更大的了,后来芝加哥大学毕业之后,杨振宁又成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这个时候,杨振宁其实已经展示了自己在物理学上非比寻常的造诣,后来与恩里科费米的合作中,更是提出了例子第一个复合模型的伟大成就。
费米是他的导师更是他的益友,但是这段学习的过程中,杨振宁结识了另外一位也是师从费米的李政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杨振宁也发现了李政道身上非同一般的才华。
02舆论缠身
在一同发现了粒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之后,两人之间的情谊更是得到了质的升华。后来杨振宁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前去芝加哥大学任教,两人能够见面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能够做实验练习的时间也被减少。
李政道有时候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于是两人便相约一周无论多忙都是抽出一天来见面,以保证研究的进度。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推进,加上后来的反复实验,两人也终于证实弱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宇称不守恒。
凭借这一项发现,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在获奖致辞中,杨振宁也曾提到自己的祖国中国。
这一次的获奖,其实国人也是替他感到万分自豪的,除此之外自然也无可避免在他身上加注了更多的期待,人们无时无刻的不在期望着,杨振宁什么时候会回到他家乡。
这个奖项虽说足以傲人,但是对杨振宁来说,却不是他的最高荣誉,真正让杨振宁的名字铭记在历史上的是杨—米尔斯理论,但因为这个理论在那个年代实在太过超期,提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获得多大重视。
在1964年的时候,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传回国内之后,那些对杨振宁一直满怀期待的人们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杨振宁虽然在物理界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国内的同胞们依旧不太提到他名字的原因,杨振宁本人虽说在国外,但是因为此也遭受了不少舆论的迫害。
其实虽然杨振宁如今已是美国公民,但是在杨振宁的内心中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的事情,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中美关系曾有过一段非常紧张的时期,那也是我们国家急需大量人才的时期。
03毅然回国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81岁的杨振宁抱着巨大的压力来到中国,有了杨振宁带头,不少在国外学习或者定居的华裔科学家们也纷纷效仿回国,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科技力量。
回到国家之后,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力邀之下,担任了大学教授,虽说已经有80多岁的高龄,即便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大学生,杨振宁依旧每天会打起12分的精神面貌,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在杨振宁回国之际,清华大学其实还为他打造一座“大师邸”以供居住,并且还开出了100万的年薪。不少人听到这巨额工资都有些咋舌,甚至对杨振宁选择回国的原因有了一些明悟。
毕竟在这种丰厚薪资之下,很难有人不心动,但其实对于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早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比起金钱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科学成就,更何况这种种猜测其实都是误解。
清华大学虽然开出了巨额年薪,但是杨振宁也并没有接受,不仅如此他还从自己的个人才财产中拿出了一部分奖金无偿捐献给了清华的学术中心。
在来到中国之际,杨振宁就再也没有打算有朝一日会再次回到美国,他在美国居住的房子早已经卖掉了,将清华开出的薪资全部捐献出来,加上上次的诺贝尔奖,差不多600多万美元全部放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上面。
那些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因此得到了质的改变,科研人员们也得到了更好的科研环境,除开这些之外,杨振宁也会时常参加一些演讲,在谈及中国科技中,饱含的也都是那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04结语
等到杨振宁90岁的时候,不少人都劝导杨振宁退休休息,不要再折腾自己的身体,但是杨振宁都婉拒了,十年如一日的奔波在那条前往教室的小道上,想要培养人才的心,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