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 | 德万·卡卢(Devan Kaloo)
展望2024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对股票投资者来说可能更具挑战性。通胀叠加利率达到峰值,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不确定性,都给2024年的企业盈利带来不少阻力。
我们认为,注重公司质量是在这一环境中投资的最佳方式。历史表明,具有定价能力、强大的资产负债表、持久的竞争优势和较少周期性收益的公司,比整体市场更有可能实现超乎预期的表现。
此外,优质企业在各种经济情景下展示更强的韧性,并在短期和长期内表现更好,使其在不确定的时期显得更具吸引力。
2024年投资焦点应转向基本面
区域之间或将出现更大分野
许多发达和新兴国家的通胀率低于今年初的水平,尽管还没有达到让各国央行宣布抗击通胀胜利的水平。
因此,许多主要经济体的无风险利率均远未达到自全球金融危机起长达15年的“低利率环境”。尽管如此,投资者预计2024年将会降息。
要过渡到这一点并非一帆风顺。过去两年充斥着金融市场的波动、投资风格的明显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逆流。
此外,长期的挑战,包括气候危机、地缘政治博弈和人口问题,也影响着投资者对前景的看法。
2024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情景——从衰退到通胀受控,再到恢复正常的状态。
鉴于这一系列的情景,我们认为投资者的焦点应该转向公司基本面——专注那些表现出色的公司,忽视那些令人失望的公司。因此,选股将是成功的关键。
在主要经济情景中,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和通胀降低的大环境,将成为未来几个月内投资者的主要关注点。
无论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经济继续保持韧性,还是较多共识认为会出现的经济萎缩期,结果都将强烈影响投资者的情绪,而这一情绪在2023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令投资者回避风险,只有少数美国科技股的表现除外。
在过去,我们曾经观察到全球经济周期的趋同,但未来我们将看到一个不太同步的世界,经济增长、政策轨迹和行业领导力在区域之间或出现更大的分野。
美股估值明显高于其他市场
中国A股充满估值吸引力
不同区域的股票市场的起点各不相同,其中美国市场,无论是否包括大型科技公司,估值都明显高于其他市场。
市场对中国复苏速度存在疑虑,然而,展望未来,在股票层面仍有选择性乐观的空间。
其政策的支持进一步支撑了上述观点,将逐步稳定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并提振消费者信心。此外,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吸引力的估值为2024年更强的中国股票回报提供了合理的起点。
从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角度考虑,我们发现这些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趋势在长期内同样具有吸引力,这显示出它们与中国资产回报的相关性有所降低。
日本是另一个值得投资者关注的市场,原因是其正在逐步进行结构性变革。最近的企业治理改革深受市场欢迎,并有望继续推动股东价值。随着家庭支出增加,我们认为日本股票有望延续增长。
同时,应谨慎面对风险。地缘政治局势高度紧张,短期内不太可能解决。能源价格的震荡可能触发新的通胀压力,影响企业盈利。
与此同时,长期较高的利率和较低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对家庭、公司和政府财政造成实质影响。
然而,即便经济增长过于缓慢,多国央行多年来终于首次有能力采取更传统的政策回应(即通过降息)。
我们的观点是,多国央行将在2024年降息。问题只是在于何时。新兴市场可能于2024年初降息,发达市场则稍迟一点。随着情况变得更加明朗,投资者对股票和长期增长资产的情绪可能会提振。
盈利表现或成为市场主要驱动因素
聚焦优质股票的策略将成为主流
尽管2024年有出现衰退的潜在风险,股票市场目前正在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将更加理想。这引起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目前的股票估值意味着短期内重大估值重估的空间较小。随着市场预期低双位数企业盈利增长,任何盈利疲软的迹象都将受到投资者的抛售。
然而,从长期来看,估值情况既不过热也不过冷。这是因为全球股票的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 ratios)仍处于其历史范围的中间水平。这些经过周期调整的市盈率评估了10年的时间,以理顺短期波动。
股票价格在周期性调整市盈率范围的中间,意味着未来十年的年化回报率为8%。这个回报率远高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并与投资者在过去20年中所享受的全球股票平均回报率保持一致。(数据来源:Refinitiv Datastream,Barclays Private Bank。2023年10月。)
然而,短期而言,我们认为估值方面支撑有限,盈利表现可能成为2024年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
因此,我们认为聚焦优质股票的投资策略将成为主流,因为在未来可能更为艰难的商业环境中,只有相对较少的公司可以展示出韧性和更强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随着全球增长逐渐放缓,可以合理预期,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在2024年一帆风顺。
2023年的赢家未必是2024年推动股市的那些公司。因此,我们认为选择性投资是明智之举。
将资本投入优质企业并长期投资是减轻股票风险,同时带来可持续盈利增长的最佳方式。
(作者系安本全球股票主管。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