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之交的婺源
因为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东、南为武夷山、南岭山脉阻隔,东北和西北有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与吴、楚联系紧密,而与闽、粤泾渭分明。吴,即吴越地区,主要包括今皖南、苏南、浙江、上海及江西东北部;楚,即楚国故地,核心地区为两湖及河南西南部。
▼
|西周至东周早期:江西及周边势力|底图: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标注:大地理馆
吴地与楚地,因先秦有楚、吴、越(语言文化与吴相通,春秋后期灭吴)等古国,形成了比较强势的文化品牌——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于两大强势文化的结合部,并反复被吴越与楚国争夺、拉锯,故称「吴头楚尾」。
▼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边势力|
底图: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标注:大地理馆
|战国晚期:江西及周边势力|
底图: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标注:大地理馆
据彭适凡先生考证,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后,楚国的势力已达到赣西北境。春秋中后期,楚国的势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国势力延伸到宜春、萍乡一带。吴势力在春秋晚期进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阳,即今鄱阳),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树等地。越灭吴后,又一度占据赣江流域。楚国后来吞并吴越之地,几乎控制江西全境。
两侧强势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中,江西区域文化才逐渐形成:楚、吴、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发展出今天所谓的江右文化或赣鄱文化(据张泽兵《赣鄱水系与赣鄱文化的历史演进》,鄱阳湖学刊,2011年6月)。
广义的江右文化,覆盖整个江西地区,狭义方面则主要指说赣语的地区,而江西南部为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江西内部,赣语和客家话的分界,相当于是江西省的「秦岭-淮河」,大体将全省分成了两个人文地理亚区。
▼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图|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干越土著文化,被强势的外来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发现证明,石器时代,江西省境内就已有人类居住,如距今约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遗址、广丰社山头文化遗址、樟树筑卫城文化遗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时期,这里才出现了有记载的地名。成书于战国的《禹贡》记载,位于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处的彭蠡泽(鄱阳湖前身,当时跨长江两岸),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淮、海惟扬州。彭蠡即猪(潴、渚,湖泊),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带是扬州,这里的彭蠡泽是大片湿地,水鸟在那里聚居,众多江河流经震泽。
先秦青铜器,江西余干出土
先秦青铜器,江西余干出土
江西九江,考古发现,汉代柴桑城的重要线索
1962年出土文物,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春秋时期,江西北部余干一带,是百越中的「干越」人活动地。春秋晚期到战国,楚、吴、越在这一带来回争夺,征战颇多。因为吴越和楚国势力的影响、渗透,江西原有的干越文化反而不再彰显。
先秦时期,江西位于楚、吴等势力的交界地带,古老的文化特征不像上述地区那样鲜明。战国后期,控制长江中下游的楚国已开始推行郡县制,今江西、安徽地区,大体位于楚国所设立的「九江郡」中,但具体的行政界限,目前难以考证。
|《禹贡》九州地图与江西地理位置|底图: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标注:大地理馆
|秦代郡县与江西地理位置|底图: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标注:大地理馆
吴头楚尾成为习惯说法,最早出自宋代
严格来说,吴头楚尾,也并非是江西的专利,根据宋代文献,它指的是今江西北部与安徽西南部一带。这一代,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中上游,楚地长江的中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到了春秋晚期,这里又是楚国与越国争夺的地方,而越国跟五国一样同属吴越地区,核心活动区在今江浙一带。
在很多古诗中,吴和楚也经常连用,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里写的是岳阳洞庭湖一带,属于湖南,而非江西。
宋代王象之专门写了一本叫《舆地纪胜》的地理著作其职方乘序篇描写吴头楚尾一词,描述的是汉代豫章郡
另一位宋代文人在《方舆胜览》卷十九《江西路》这样写道:
(豫章)地接衡庐,上控百粤,吴头楚尾,左九江,右洞庭,襟三江,带五湖,当淮海之襟带,扼瓯闽交广之吭。
这段话显然借鉴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经典描写: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宋代的江西路,管辖范围跟汉代豫章郡相差不多。所以,这里也是专门说的今江西地区。
吴头楚尾,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说法来这样理解:湖北人和浙江人来江西人地盘上经常干仗,最终让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江西这块地因位于两湖和浙江之间,而显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江西省除了与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相邻,也跟岭南和闽文化区靠得很近。
不过,因为南岭和武夷山的阻隔,古代闽越和岭南的南越势力,对江西渗透不多。今天,随着高铁的修建,局面大为不同。
中国高铁八纵八横
南昌到场差高铁蓄势待发
南昌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