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

时间:2022-10-24 00:47:20 热议 我要投稿

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

《文物世界》2004年02期

杨 健

榆次位于黄土高原之上,汾河谷地之中,北傍古城太原,南连平遥、祁县,建城有近3000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下来,形成一片历史的沃土。榆次城隍庙即是这片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城隍庙位于榆次老城的东部,占地约4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662),初建时仅大殿三间,山门一间,东西廊房各三间。明成化十二年(1476)将大殿改建为五间,随后在大殿前与大殿前檐相连建献殿三间,弘治七年(1494)在大殿两侧向南延伸,建东西廊房十七间,正德四年(1509)建山门五间,正德十年在大殿南中轴线上建重檐二层楼阁————玄鉴楼,正德十五年在玄鉴楼北与之相连建神乐楼,嘉靖二年(1523)与乐楼相连建戏台和八字琉璃影壁。至此城隍庙主体建筑全部完成。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面南背北,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主体建筑均位于主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台之上,根据主次,高低层次分明,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上,高低起伏,跌宕有致。

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中间为三扇朱红色板门,梢间与山面为厚实墙体,平板枋上置五踩重昂斗拱,单檐歇山顶,筒板瓦顶,琉璃瓦剪边,琉璃花脊吻兽。山门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平面近方形,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檐下有三踩单昂斗拱。

一进山门,劈面而来,宽仅五米,凌空矗立一座近20米高的四重檐二层楼阁———玄鉴楼。玄者,阴也,借题指冥间鉴者,镜也,意谓洞察秋毫。立于楼下,晦暗如昏,仰首始见天如一线,来人顿生敬畏之心。

玄鉴楼构思精巧,由主楼、神乐楼、戏台、影壁组成,分三次建成,却浑然一体,堪称一绝。主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周有围廊环绕,通体斗拱达140余攒,三踩、五踩、七踩及平身、柱头、角科斗拱样样俱全,品种齐全,结构紧密。神乐楼在主楼背后,与主楼梁柱相连接。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楼阁建筑,单坡歇山顶。戏台梁架为六架底廊,单檐卷棚顶,又与乐楼梁柱相连,大额枋上施五踩双昂斗拱18攒。与乐楼一层角柱相连,沿角柱45°伸出成八字形二柱牌楼式影壁,柱间施绿琉璃麒麟壁面,旁有嘉靖二年(1523)题记,平板枋上施七踩如意牌楼斗拱9攒,绿色琉璃瓦顶。玄鉴楼为穿堂式楼阁,平日可供穿行,适逢庆典之时,又可铺板唱戏,主楼与乐楼可作后台使用(图一、二)。

中轴线正中为显佑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架前后廊,单檐歇山顶。檐柱平板枋上置五踩单翘单昂斗拱,金柱上置双层三踩内外出翘斗拱承托五架梁,从而抬高了屋顶,举架舒展优美,斗拱用材硕大,类型较多,分布稠密,构造各异,是研究明代木构建筑的重要实例。在大殿的构件中,有许多金元时期的遗物,为改建时旧制的沿用,如后檐老檐柱有收分卷刹屋顶有许多重唇大型板瓦等,为研究大殿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大殿建成以后,又在其前面增建三间抱厦,四架庑廊与其前檐相接,卷棚式屋顶。大殿有二层广阔月台,砂石栏杆粗壮雄浑,虽经破坏,业已修复。显佑殿彩画主要是旋子彩画,着色清雅,构图准确,以蓝绿花草为主,壁画风化严重,依稀可见。尤值一提的是,城隍庙建筑群中蓝绿琉璃无处不在,而以大殿为最。显佑殿正坡全部铺用绿色琉璃瓦、琉璃花脊吻兽。这些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代中叶,这时正处于我国陶瓷业的极盛时期。胎坯坚实,施釉均匀,色泽玉润,历经五百年,至今仍色泽鲜明,光彩照人(图三)。

过了显佑殿,进入后院,正面是寝宫,东西配殿分列两边。寝宫与配殿之间有高大的砖雕影壁相连。影壁呈八字形,长6.6米,高4.8米,图案为二龙戏珠,衬以祥云八宝,檐间刻有精美图案,并饰有神仙、力士托顶。整体看来,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雕刻技法娴熟,布局疏朗有致,是明代雕刻的典型作品。在显佑殿与玄鉴楼的两侧分别以十七间廊房相连,使得整个院落更加完整、更加平稳。

经过了维修的榆次城隍庙,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展示着悠久古老的中国文化,迎接着来自四方的宾朋。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管所)

栏目主持/梁育军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