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古代名言。其中有两句传得非常的广,看上去好像是互相矛盾的,其实并不是矛盾的。这两句俗语分别是:“士可杀不可辱”和“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这两句话,它的主语就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于“士”而言,另一个是针对“大丈夫”而言。
先来说一下士可杀而不可辱中的“士”。是在先秦时代“士”是属于贵族阶层,当然它是贵族当中的最低的一个阶层,但是仍然属于贵族,长大之后也要入仕担任管理者的。古代社会阶层的分工“士农工商”士也是处于第一位,一般都是统治者和管理者。先秦之后士的社会地位慢慢的退化,大多指取得功名的读书人,也就是通过了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在古代取得功名之后,就取得了官员的任职资格。科举考试中取得进士,进士的士,就是进入仕途,取得“士”的资格,就是备用官员了。
由此看来士的地位就是已经取得官员的资格,所以就是政权的代表,那肯定是可杀而不可辱,因为受到侮辱,那不是欺辱你个人,而是侮辱你代表的国家,侮辱你代表的政权。这种情况可以在先秦的很多使节的故事里面可以看出来。到后来的“士”,虽然只是读书人取得功名时候的身份象征。所涉及的也只是读书人的体面问题,这也是士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传统。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士可杀而不可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正如今天代表国家出去的官员,你可以杀我,或者侮辱我个人,但是不能侮辱我所代表的国家。清朝在英国的使节正是因为自己的所代表的国家受到侮辱而又无可奈何,最好跳河自杀,令人不胜唏嘘。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就更好理解了。大丈夫指的是个人,只是事关个人的荣辱,不关国家和政权的事情。一个人胸中有远大的志向,肯定不会被一些小人的羞辱而发怒,比如说韩信,他就可以忍受胯下之辱。但是,试想如果韩信是代表国家和朝廷出外去谈判或出访,他受到侮辱,他就不可能忍受的。这就是“士”和“大丈夫”的区别,一个代表国家,一个只代表个人。
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屈”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伸”,是为了实现以后的远大理想。大丈夫要成就大业,一定要会用小事和难事来磨练自己的意志,隐忍宽容是大丈夫个人修养的问题,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是这个意思,只有忍辱负重才能为以后的展翅高飞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这两句俗语的区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