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划入济南后,山东各市像炸开了锅。
一直在山东省经济扮演龙头老大的青岛表示情绪稳定。
千年老二烟台有点儿慌,一不小心就要跌到第三。
泰安有些惆怅,当年放手让莱芜去流浪,转眼间就被济南拐跑。有的人出生时是泰安人,长大后是莱芜人,现在又成了济南人。
日照一觉醒来,发现原本垫底的莱芜转学去济南,下回GDP排名出来估计就要喜提倒数第一了。
而全国各地的吃瓜群众可能直到看新闻,才知道济南边上原来有个叫莱芜的小城市。
▲2019年1月,济南合并莱芜,设莱芜区。
作为省会,济南到底算不算山东的扛把子,这一直是个疑问。2008年,位于济南的山东鲁能足球队作客青岛,主场球迷高喊的那句“中国青岛,山东济南”言犹在耳,经常被拿来调侃,也昭示着青岛人的自信。
但是,若让时光倒流200年,回到19世纪,那时的中国人恐怕都还不知道青岛在哪里。
近代以前,山东共设置107个州县,其中主要城市分布在两条交通线上:一是大运河沿岸、位于鲁西的临清、济宁和德州等。直至1855年黄河决口,大量泥沙造成大运河航道淤浅,又遇上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的洗劫,这些城市才“民生凋敝,日见衰落”。
二是沿着鲁中山地北麓东西陆路大道分布的济南、周村和博山等,其中,济南作为山东省会,是当之无愧的大都会。
至于众人皆知的烟台、青岛这两座海港城市,一直到晚清才怒刷一波存在感。
▲2017年山东省GDP排名,青岛、烟台、济南位列前三甲(数据来自网络)。
1
济南的崛起,始于西周时期一条横贯齐都的东西大道。
周灭商之后,姜尚受封齐国。不曾想姜太公刚到封地,东方的莱侯就大举进犯。莱人以为齐国占据了东西交通要道,阻止他们向西发展。
姜尚十分重视这次“友好交往”,三下两下就将莱人击溃,牢牢控制住东至海,西至河的交通线,齐国的历史由此开始。
据考古学家研究,出土先秦齐币的济南、历城、城子崖一直到福山、牟平等地,连成一线,恰好与这条横贯鲁中的东西大道相吻合。到战国时,齐闵王伐鲁,开青石关,由此直趋今莱芜、泰安一带,济南与莱芜的缘分早在这时就结下了。
济南,在先秦时称为历下,位于鲁中山地北麓东西大道的西端,城北有直通渤海的济水,地理位置优越,既是经济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晋平公伐齐、韩信破齐,都曾战于历下。
明代改济南路为济南府,设山东行省治所于此,“此省会之始也”。
明初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在德州击败“草包”李景隆率领的北伐大军后,兵临济南城下。山东左参政铁铉召集残兵,坚守城池。
朱棣军千方百计围攻了三个月,就是没能打下济南。情急之下,朱棣决定用炮攻城,铁铉见状,拿出几块木牌,写上“高皇帝神牌”挂在城头。铁铉意思是,我把你爹牌位放这儿,敢动不敢动。朱棣看了,自然不敢动,此后“燕军南下,不敢复道山东”。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后,对忠贞不屈的铁铉处以磔刑。济南人慕其忠烈,为他修祠纪念。大明湖畔没有夏雨荷,却有铁公祠。
▲济南大明湖(摄图网授权)。
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济南的山水自古闻名遐迩,引来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赋诗,正所谓“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群山尾岱走东河,鹊华落星清照湖”,李白、杜甫、苏轼、蒲松龄、孔尚任等,都曾在此留下名诗佳作。
除了美景,济南的经济地位也不容小觑,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曾如此写道:
“洛阳以东,泰山之阳为兖,其阴则青,襟带山海,膏壤千里…济南其都会也。西走赵、魏,北输沧瀛,而川陆孔道,并会德州、临清、济宁之间”,并出现了“远方之货至,富人争市以博利”的现象。
明清时,济南人的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过得美滋滋。
那时,济南城中服务业繁荣,靠近官署的院前、院东等大街,直至后宰门、贡院一带,分布“五星级”旅店、钱庄、金饰珠宝店等高档场所。过往旅客可先在这里的饭店点几桌好菜,再找风尘女子聊聊人生。
陪美女共度良宵后,可以到大明湖畔的百花洲,那里有茶馆、说书场等娱乐场所,也可以去城西南泺源门内的庙市带几份土特产回家。
如果逛到趵突泉前门药王庙附近,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药材交易会,这里的药铺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创始于万历年间的颐寿堂,创始于嘉庆年间的全盛药店等老字号,还有专制妇科良药保坤丹的千芝堂,都比某保健品公司的火疗靠谱。
哪天要是穿越了,何必非得去清宫里演宫斗戏,做个济南人也是极好的。
2
可到了近代以后,济南还是那个济南,山东却不是以前的山东了。
19世纪下半叶,山东城市发生大变迁,盛极一时的运河沿岸城市开始走向衰落,山东半岛沿海则崛起了两座新城——烟台与青岛。
▲青岛和烟台的崛起,降低了济南的省会城市“首位度”。
山东濒临渤海和黄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绵延的海岸线上,散落着一些天然海港。
隋唐时,登州、莱州两港成为与高丽、日本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宋时,密州港与南洋贸易日益密切,但到了明清,海禁政策让山东沿海港口一度衰落。
后来,一个条约改变了山东沿海城市的落后局面。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开放山东登州为通商口岸。战争结束,英国公使派遣领事官马礼逊到登州筹备开埠事宜。
马礼逊似乎地理学得比较溜,有先见之明,他发现登州港水浅,地形毫无遮蔽,不适合作为通商口岸。反倒是登州府所属的烟台,地理位置极佳,比登州港更具优势。英国政府一看马礼逊的报告,就把通商口岸改为烟台。
▲烟台(摄图网授权)。
烟台,古称芝罘,早在先秦时期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秦始皇五次东巡,有三次来到芝罘,汉武帝刘彻也曾经登临芝罘,并在此泛舟出海。
虽然是秦皇汉武“钦定”的旅游城市,但芝罘一直到宋代都没有存在感,仅作为一个天然避风港,偶尔有船只停泊。
明朝在芝罘建立所城,抵御倭寇,常年驻军200多人。驻军在一座小山上筑起狼烟台,后来这座山被称为烟台山,芝罘之名也渐渐被“烟台”取代,但这里仍然十分荒凉,只在所城附近,每隔五天会有一个小集市。
英国人的决定为烟台的发展带来重大转折。
开埠之后,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凭借着连接中国南北交通的要冲位置,以及其腹地丰富的资源,形成一个对外贸易中心。
这里是中国近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1871年,西洋苹果首次引进烟台,经过栽培,结出新果实。当地苹果园将其产品大量销往海内外各地。在此后140多年的历史里,烟台苹果一直是这个城市的名片。
这里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892年的“张裕酿酒公司”是中国新式酿酒业的代表。张裕公司创始人张振勋在烟台开办酒厂,经过苦心经营数十年,建成了中国最大的葡萄酒厂,“酒既美,价亦廉,南洋诸岛将皆购之于我”。
直至今日,烟台仍经常力压济南,总体的经济发展在省内仅次于青岛。
3
烟台的崛起,就足以让济南感到压力山大,然而,真正的大佬才刚要出场。
和烟台一样,青岛的兴起与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息息相关。
青岛是位于山东半岛南侧胶州湾畔的港口城市。胶州湾北有群山,可作为天然屏障,水深而宽广,是泊船的良港。
▲青岛(摄图网授权)。
鸦片战争后,胶州湾各口聚集了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商人,他们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到19世纪末,原本默默无闻的青岛已经有六十多家商号。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外国的海军舰船屡次在青岛周围游弋,勘察地形。直到1891年,后知后觉的清廷才在青岛设置了总兵衙门,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早想在中国攫取一块地盘的德国,看到清廷如此软弱无能,心里还有点小激动,整天像一个流氓一般,垂涎着胶州湾的美色。
1897年,大刀会在山东巨野县的张家庄教堂杀死了两名德国传教士。德国政府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良机,遂以巨野教案为由,悍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地区,并于次年与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划为殖民地。
德国政府在接管胶州湾后,将这里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进行大规模建设,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青岛拔地而起,并彻底改变了山东的城市布局。
随着港口设施和通往内陆铁路的建成,青岛很快成为山东最大的贸易中心。1900年,青岛的贸易总值将近400万海关两,到1913年增长到近6000万海关两,13年中增长了15倍。
短短十几年间,青岛从一个沿海小渔村变成了享誉世界的“东方瑞士”。直到现在,青岛还有不少德国的印记,就连平时喝的青岛啤酒也源自德国人的乡愁。
德国人热爱啤酒,正如歌德在《浮士德》写过的一句话,“烈啤酒加烈烟,再加上爱美的小姐,这就是我的行李”。1903年,一些德国商人为了满足侨民对啤酒的需求,在青岛创办了啤酒厂,这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青岛啤酒从此销往全国各地,还在1906年慕尼黑啤酒节上获得金奖。
相比之下,烟台开港虽比青岛早三十多年,却缺乏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和通往内陆市场的铁路,在与青岛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青岛啤酒博物馆(摄图网授权)。
4
清末是近代山东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青岛和烟台都有出息了,济南可就尴尬啦。洋人们评价道:“济南是清帝国最保守的城市之一,明显的厌恶任何外国事物。”
诚如斯言,济南作为沿海省份的内陆城市,又是省、府、县各级衙门的所在地,除了个别的官吏有些许先进意识,大部分都比较保守。在青岛、烟台双雄并立之时,济南的工商业发展十分缓慢。
从1840年到1899年,二十多任山东巡抚,只有丁宝桢和张曜二人在李鸿章的倡导下开办了几个新式企业,其中仅有山东机器局和中兴煤矿取得成绩,其余全部破产。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为了济南的发展,也为打破德国的势力范围,借着清末新政的浪潮,联名上奏清廷,请求在济南设立华洋贸易商埠。
济南开埠得到准许。作为一个自开商埠,其主权完全由中国掌握,“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与此同时,德国人修筑的胶济铁路通车,将济南与青岛紧密联系在一起,济南前景大好。
可当要开辟商埠时,济南却发现,自己没钱。从征购土地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办事人员的薪资,共需经费七八十万两之巨,山东财政无法承担。
山东当局冥思苦想,只好向青岛求助,从胶海关借钱,请求该关将所征洋税的五成拨交山东商埠总局。
但这一要求并没有得到允许。清政府答复说,胶海关没那么多钱。1906年,青岛的胶海关所征税银不过70余万两,还有一大部分要分给德国人,哪还顾得上济南。
济南就这样磕磕绊绊筹办了两年,一直到1906年才举行开埠典礼,没过几年,大清就亡了。
5
辛亥革命后,各方势力争斗激烈,山东多次被卷入政治漩涡中。
1912年6月,济南城发生巡防营兵变,乱军攻入城内,沿途劫掠铺户,纵火焚烧房屋,之后围攻都督府及各衙署,被毁的店铺、住户多达数百家,也让山东省城人心浮动。
1925年,张宗昌督鲁,设山东省银行,由于滥发纸币,全省金融秩序一片混乱,“市面之九百万钞票,市价跌落至四折以下,省公债二千万,几成废纸,各银行损失甚巨”。济南的几大银行纷纷停业,工商业顿受挫折。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公然入侵济南,并于1928年5月3日向中国军队进攻,沿街屠杀市民。日军甚至将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16名外交人员捆绑起来,割下蔡的耳、鼻、舌,挖去眼睛,再用机枪对这17人进行扫射。
据世界红十字会济南分会查明:日军的暴行造成6123人死亡,1700余人受伤,史称“济南惨案”。
这些事件,都使济南的发展陷入困境。
在日本的威胁下,山东危机四伏,中国政府却在此时成功收回青岛主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机,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在占领青岛期间,日本延续德国的城市建设,在青岛耗资高达1.2亿日元。
他们都霸占了青岛的身体,却得不到她的心。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夺取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并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此举激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当时人们高喊的就有“誓死力争青岛主权”,“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口号。
▲五四运动中曾喊出“还我青岛”的口号。
面对日本蛮横无理的态度和全国各界的反对声浪,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并通过谈判,终于在1922年正式收回青岛。
日本政府将青岛归还中国时,还要求中国必须偿付胶济路及其附属产业费用4000万元,似乎觉得白白给中国搞城市建设,特别亏。
6
青岛顺利回归,济南缓慢发展。一个近代开埠的国际大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终于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
当时,两座城市给人的印象已截然不同。
济南依旧让文人墨客向往,可当无锡人倪锡英来到济南时,他却如此描述:“既为商业中心也为政治支柱,可谓是一个热闹的城市,但就其虚荣来说,还未摆脱晚清气息。”
这里古朴的山水、拥挤的街道、狭窄的古巷,乃至沿街叫卖的小贩,都让来访者仿佛仍然置身于旧时代。
▲济南名胜趵突泉(摄图网授权)。
而青岛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豪华的西洋建筑、宽阔平整的的道路和舳舻相接的海港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蓬勃的朝气。
梁实秋对青岛赞不绝口,曾在《忆青岛》一文写道:“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他甚至将这里奉为天堂,称“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
▲青岛八大关航拍(摄图网授权)。
在此后几十年里,如此基调一直伴随着两座城市发展。
7
历经抗日战争和内战,1949年后,山东城市再度发生变迁。
建国初期,中国还未对外开放,青岛、烟台等山东沿海城市失去了国际贸易港口的地位,转而以国内航线为主,经济一度停滞不前,犹如晚清以前一样陷入窘境。
针对当时的主要问题,国家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济南抓住了机遇,得到扶持。
随着“一五计划”实施,济南的重工业突飞猛进。中国重汽、济南钢铁等企业在济南诞生,并生产出中国第一部重型载重车、第一台小机床、第一台龙门刨床等等。这些成绩足以让济南人感到自豪,就如东北三省一般,享受着“共和国长子”的荣光。
济南似乎找回省会城市应有的地位,然而,其取得的荣誉在改革开放后很快成为历史。
1984年,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诞生,青岛、烟台赫然在列。
沉寂已久的青岛重出江湖,坐拥国际港口,新建国际机场,手中又有海尔、海信等一批蓬勃发展的新企业,很快赶超发展模式单一化的济南。到上世纪90年代,青岛GDP成功超越济南。
千禧年后,为争夺省内第二大城市,烟台也与济南一争高下。烟台吸引了大量外资,长期占据优势。近年济南的GDP与烟台相比一直略逊一筹,屈居第三,这样的排名在省会城市中实属罕见。
济南因循守旧的氛围仍未远去,在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总是反应迟钝。上世纪90年代后,大批重工业企业衰微。本来决定搬迁的济南钢铁厂一直没有动静,直到2016年才在政府的决策下搬走。
反观青岛,这里早已成为北方经济重镇,也是风景宜人的旅游城市。当青岛喊出“中国青岛,山东济南”的豪言壮语时,“青岛将成为直辖市”这一街头巷尾的传言也成为青岛人不变的谈资。许多人想到山东,脑海里闪过的,都是对青岛的莫名向往。
▲青岛海边夜景(摄图网授权)。
但是,济南不会放弃山东老大哥的宝座,其与青岛、烟台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合并莱芜之后,济南有望在总体数据上超过烟台。
“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醒则亡”,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相信山东的双城争霸,会让齐鲁大地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鲍德威:《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倪锡英:《济南》,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
托尔斯藤·华纳:《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发源:《清末青岛、济南之崛起与山东市场的一体化》,《黄海学术论坛》201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