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曾在贵州贬谪过三年。
王阳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自称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时任兵部主事(相当于司局级)的王守仁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在被扒下裤子打了四十大板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驿丞(相当于科级)。
从繁华之都一下子坠落荒山野岭,王阳明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苦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老那篇千古不磨的《瘗旅文》中看出其忧愤之情。
这篇文章哀吏卒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激情所致,如泣如诉,句句是血,字字含泪,至今读来,仍让人黯然神伤。
也许,苦难正是人生的老师。在穷乡僻壤的龙场,王阳明对人生对社会深深的思索终于有了结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明确反对宋朝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反对道学家崇尚空谈、言行不一的作风。在程朱哲学一统天下的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对于解放读书人的思想,使人敢想敢做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
王阳明的学说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追捧。明清以来,无数官吏文人在据说是“龙场悟道”的阳明洞,题诗留念。
时至今日,每年依然有不少国外的“王学”追随者来此“朝觐”,以虔诚的膜拜来缅怀这位思想上的先行者。
王阳明在贵州仅仅三年。这三年,对王阳明来说是折磨,困顿,而对贵州人来说,确是一大幸事。在这三年中,王阳明创办了龙冈书院,首开贵州书院讲学之风。
他对学生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规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尤其是他强调“求古圣贤之心以蓄其德”是为了“达诸用”,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对于贵州学子“学以致用”的思想影响甚巨。
三年之后,也就是1511年,宦官刘瑾倒台。由于王阳明是遭刘瑾排挤被贬的,此刻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作为忠臣重用。一纸任命下来,王阳明调任佥都御史(相当于司局级的纪检组长)。
在赴任的路上,王阳明立下了他的著名功绩——平定“宸濠之乱”。当时,正德皇帝朱厚照沉溺淫乐、荒废国政,宁王朱宸濠遂起了篡位之心,竖起了造反的大旗。
王阳明立即召集了附近官军,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指宁王的根据地——南昌。朱宸濠慌忙率军回救,王阳明就地设伏,14万大军在鄱阳湖畔展开了激战。在战斗的第三日,王守仁就将宁王逼至绝境,平叛总共花了三十五天,一时被誉为“大明军神”。
王阳明的成功,却让皇帝朱厚照感到非常扫兴。朱厚照太喜欢找刺激,宁王叛乱后,他自封为“威武大将军”,要领军南下。
然而当他到达河北涿县时?熏王守仁擒获宁王的捷报已到。朱厚照似乎已无南下的必要?熏但他身边的佞臣却给他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高级创意——封锁消息,继续进兵,到江南玩一场“御驾亲征”的游戏。
于是乎,十几万大军在江南玩闹一年后,排演了一出超级闹剧——朱厚照让官兵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团团围住,等待他亲自上阵将其再一次活捉。
朱厚照亲手抓获叛贼,功劳自然大大的,摇尾系统们马上开动,上表祝贺,朱厚照也就心满意足地坐在南京的宫殿上接受他们的跪拜恭维。这种类似猫捉老鼠的任性胡为,就像一个闹剧,然而不幸的是,它却是真实的历史。
为这样一个混蛋皇帝服务,对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人物而言,也不啻于一种折磨。从王阳明以后再无升迁来看,王似乎对这个大明王朝已经看透和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