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则衰,求胜则生。
作者|胜马财经 李察
编辑|欧阳文
在医学领域,无论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还是现代医学优查明“病灶”,治病的前提,都在于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判断,要想达成这一前提,影像医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性能的磁共振成像系统(MRI,以下简称核磁共振)、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以下简称CT),单机价格通常在500万元以上,有些甚至高达2000多万元,往往是现代医院里众多检查设备中最“金贵”的机器。
以往,核磁共振和CT的市场长期被“GPS”(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厂家垄断,虽然国产替代进口的号角已经吹响几年,但真正能够叩开三甲医院采购大门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还十分有限。
胜马财经获悉,8月22日,A股市场迎来一位重磅成员,被誉为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新龙头的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医疗”)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截至当日收盘,A股共有448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千亿以上的为141家,而联影医疗当天股价报收181.22元/股,市值近1494亿元,直接挤进了A股总市值百强,排在了第85位。
此前,联影医疗披露109.88元/股的最终发行定价,公司拟总募资109.88亿元, 成为今年以来科创板规模最大的一笔IPO,备受关注的联影医疗,果然在上市首日便展现出来不俗的“吸金”能力。
A股医疗产业类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前有大白马恒瑞医药,后有医药新贵迈瑞医疗,这些公司里有细分领域的“王者”,也有雄踞超高市值的“豪门”,专攻医学影像设备联影医疗和这些公司有哪些异同,其身上又有何过人之处呢?
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
“扛把子”
联影医疗所处的影像医学设备这一赛道,在国内医疗圈比较偏“小众”。
之所以说小众,因为在国内资本市场,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和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占比中,器械的上市公司在A股里屈指可数,而在国外的大部分公司占据这一高端市场。
一方面,医疗器械是一个既要懂临床,又要懂产业,属于综合性、复合型比较高的行业,其行业门槛和药的门槛并不一样的,医疗器械是产业化的门槛,需要很多基础科学的支撑。
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过去一直被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医疗等外资企业垄断,在高端PET/CT、MR和CT等产品市场,进口品牌曾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几乎没有国产企业腾挪的空间。
2021年,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及其夫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庆承瑞在参加一档访谈节目中,曾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夫妇二人在提醒国人要清醒继续致力科技创新时,曾拿中国的医疗举例——医院里95%的大型医疗设备靠进口,那些设备用的全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何祚庥戴的10万一套助听器就是丹麦的,因为被垄断了。
差距确实存在,追赶的空间也很大。
好消息是,经过十余年国产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发展,国产品牌的进口替代趋势愈发明显,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而整个过程中,有一群人用实际行动为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替代打开了一条缝。
12年前,有一位叫张强的青年人,当时供职于一家著名跨国医疗设备公司,担任大中国区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
“那时,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小、乱、散状态。在北京、上海的三甲医院,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装机量几乎是零。”张强感慨地说。
因为这个“短板”,几乎整个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不仅导致设备与服务价格虚高,还造成了严重的专利壁垒。
2010年,看到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惨淡现状的张强,萌生了一些念头,当即选择了辞职。
2011年3月,他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创建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上海嘉定,专业从事高端医疗装备及其相关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的本土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5月,装载了联影医疗自主研发超导磁体和谱仪的联影1.5T磁共振整机产品顺利通过国家测试,确认软硬件安全,性能齐全,图像对比度完全满足临床要求——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超导磁共振系统就此诞生。
招股书显示,在2013年-2020年期间,联影医疗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实现国产医疗影像设备“0的突破”。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联影医疗实现营收分别为29.79亿元、57.61亿元和72.5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6.03%。2022年上半年,联影医疗预计,公司营业收入37.02亿元至41.65亿元,同比增长20%至35%;归母净利润7.45亿元至8.74亿元,同比增长15%至35%。
目前来看,联影医疗基本处在国产医学影像设备龙头地位,在MR、CT、PET/CT、PET/MR和移动DR等产品线的竞争力均较强。
联影MR的场强和孔径等指标领先其他国产厂家,去年采购数量市场份额达到22.78%,位居国产第一、行业第三;
联影去年CT的采购数量市场份额达到22.13%,位居国产第一、行业第二;
壁垒更高的MI是公司的强势产品,PET/CT设备市占率连续四年第一,PET/MR设备的市占率超过50%。越难的产品,联影的份额反而越高,说明了这家企业在主要致力于中高端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销售数据和现实情况也是能够契合的,我国影像设备企业已在中低端影像领域基本实现国产化,但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尤其是核心部件上仍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联影医疗此次选择上市,也是想借助资本市场,为打破核心部件被“卡脖子”的现状、响应国产化替代政策,继续对高功率部件等核心部件进行集中技术攻关,从而实现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设备的全面自研自产。
上市后将全面实现外购部件
全面自主可控
目前,联影医疗的产品矩阵,涵盖了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产品线覆盖MR产品、CT产品、XR产品、MI产品和RT产品以及生命科学仪器等。
举例来说,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心血管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脑卒中发病风险位居全球首位。
而超高端CT是此类疾病诊断利器,很多人在医院都见到过这个“大家伙”,但长期以来,因技术壁垒高筑,数十年未实现国产化。进口设备运营成本高,更难以针对国内临床实际需求快速响应与定制化开发。
CT为何国产做不出来?首先,磁共振技术就是利用水体中氢原子的信号反应来确定水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结构,从而探测人体生理结构的完整性。
听着好像很简单?但一台CT机的诞生,需要四群顶级专家的合力配合,第一类弄清楚了磁共振的原理,把磁共振显像研发,设计成具有可行性的一个产品;第二类是工程机械技术的专家,能够制造出各种满足要求的硬件装备;第三类是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专家,能够制作出配合机器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第四类是医学影像的专家,能够将系统的参数调教到满足医用需求。
而在这基础上,还需要数十个产业设备通力合作,上万次的结构组装才能最终实现一台医疗机器的诞生。
就在2021年,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聚合产学研医跨界力量,联影医疗成功研制中国首款超高端640层CT。
天河640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搭载业内最宽16厘米探测器、业内最快的0.25秒/圈机架转速等,代表了当前CT设备制造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但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生产CT产品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生产XR产品用的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和平板探测器,以及生产RT产品用的磁控管等核心部件仍以外购为主。
公司上述核心部件的供应商既包括万睿视、飞利浦、佳能、斯派曼电子技术(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等境外供应商及其境内子公司,也包括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等境内供应商。
一方面,公司主要境外供应商位于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公司对外采购核心部件还存在价格波动的风险,种种制约因素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那双手。
而根据公司研发技术产业化情况来看,公司掌握的一批研发技术成果已经取得产品认证并实现上市销售,公司研发管线中的在研产品正在逐步实现产业化,其中MR,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设备是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据了解已经完全实现了核心部件自研。
得益于较早地布局上游元器件,联影医疗MR领域已实现超导磁体、梯度功率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谱仪等全部核心元器件自研自产。
对于其余尚未完全掌握生产技术的外购核心部件,公司表示正在抓紧研发中,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全面自主可控。
联影医疗值得投资吗?
进入资本市场后,联影医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期待。
投资圈子里,有个广泛被接受的理论,即投资人的核心能力是判断:一是看事,二是看人。
看事是指判断赛道,大池塘中才会有大鱼。其次是看赛道中所有的模型,判断出赛道中最好的模型是什么。
看人,则是观察企业的人才团队,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哪个公司人事架构清晰、执行力强,确定好后把所有的资源都给它,巨头都是这么诞生的。
先说赛道,医疗器械是一个火热的赛道,除了行业本身就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蓝海状态外,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方政策也在积极推动。
2021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产仪器设备“进口替代”验证评价体系,推动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和“进口替代”。
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加大对国产医疗设备的政策支持力度。
2021年3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2021年省级卫生健康机构进口产品目录清单的公示》,广东省仅46种医疗设备,可选择采购进口产品。
4月底,安徽省财政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自2022年6月1日起,未经批准,禁止采购进口产品。
据胜马财经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山西省已相继发布最新“进口医疗设备采购清单”,收紧进口医疗器械的产品种类和数量。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随着政策相继出台,接下来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或将成为主流趋势。
再说人,科研是团队活动,投资医疗类企业,科研团队的水平至关重要。
招股书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联影医疗共有超过2000名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超过35%;公司超过1900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超过500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700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超过1200项,海外发明专利超过400项。
公司称,多年来以全球化视野吸纳行业人才,组建了具备资深行业管理与技术经验的专业团队。
管理层方面,联影医疗在执行层面采用了一位总裁、两位副总裁、六位高级副总裁的配置。
总裁GUOSHENG TAN,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威斯康辛医学院、通用电气公司;2013年至2020年,历任联影有限医疗软件事业部CEO、诊断治疗事业群联席CEO、MR事业部CEO;2020年至今,任联影医疗董事、总裁。
副总裁吕云磊,1978年出生,曾先后任职于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卡尔蔡司光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2019年至2020年,任联影有限供应链管理副总裁;2020年至今,任联影医疗副总裁。
高质量的人才团队,最终体现在具体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技术分布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1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统计数据,医疗技术是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增长最快的3个领域之一,其中联影医疗专利数位居国内企业第一名。
联影医疗在招股书中,也展现出来对于人才引进的重视,在未来发展战略一节中,公司第一条提到的就是——拟立足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产品储备和客户拓展,从而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1)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医学影像领域专家和人才团队,并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实现研发人才共享公司发展收益。
投资联影医疗的深层逻辑
除此之外,联影医疗身上还有一层值得关注的投资逻辑。
在今年“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天鹰资本创始合伙人迟景朝表示,“现在应该在国产替代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创新型的投资机会。”
近几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多国产替代做不动,因为国际大巨头不愿意做和不愿意卖。
国产替代表面答案是替代被垄断的外国产品,更深层次的是“替代”主动权和话语权。所以投资机构们更关注科技创新,因为这才是行业的风向标和资本市场最受欢迎的。
据了解,目前在常规影像设备产品线方面,联影医疗产品丰富度基本能做到媲美于外资巨头们了。
在医学影像设备和放射治疗设备领域,联影医疗目前仅缺少DSA和超声。
公司官网显示,2021年年末,由联影医疗牵头,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共同承担的科技部“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专项——新型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DSA)及临床应用技术,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最新计划表是,公司预计2022年完成DSA的产品注册;超声定位中高端样机已经出来,产品预计2024年正式上市。
也就是说,目前的联影医疗已经是唯一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能和GPS们掰手腕的企业,而在未来3-5年内,联影医疗极有可能彻底实现影像设备领域的全套国产化。
届时,联影医疗将从最初的“破局者”蜕变成新格局的“缔造者”,成为彻底打破高端影像设备“外资巨头垄断”的NO.1。
这时候,联影医疗的投资逻辑就不仅仅在于上市公司的营收、净利润、资产负债率、市盈率、流动比率等常规财务指标了, 而是一家能在国际市场上挺直腰杆,也是能从根本上为国家新的战略布局“撑腰”的企业。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曾表示,“在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我们的目标不是求生,而是求胜——不满足于以低质低价产品在中低端市场分一杯羹,要心怀与国际一流试比肩的信仰和勇气。”
求胜而不求生,薛敏的这番话不光道出了联影医疗的战略决心,也完美的体现了新时代竞争格局之下“创新”的真谛——求生则衰,求胜则生。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