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618的新战场,在销售数字之外

时间:2022-06-24 01:57:04 热评 我要投稿

没有什么销售数据能够永远处于增长中,但似乎中国电商购物节除外。今日,根据京东发布的数据,截止到6月18日晚23:59,2022年京东618累计下单金额超过3793亿。去年的这一销售数字为3438亿元。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等其他电商巨头则没有公布其交易数字。618本来也是京东的主场。这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创办于1998年6月18日,并且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时间也是6月18日这天。更重要的是,6月的时间点与用户年中消费暗合。但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消费者对于电商购物节的热情正在减退。这种减退表现在销售数字之外:消费者们不再等待凌晨守候618的开启,而是甚至提前半个月就会下单,这也解释了为何电商巨头们都在拉长购物节的时间。当消费本身的热情消减后,电商巨头和平台商家们需要重新思考自身价值是什么?小米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刘毅表示:“相比往年,今年618我们面对的压力更大,不论是产品还是渠道,消费者的需求也相较往年有了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供应链层面。一份调查显示,90%的企业表示疫情下物流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稳定性会影响自身的选择,企业更加看重供应链的稳定性。其中,超过45%的企业表示疫情后对于物流服务商的物流时效性、运营稳定性、风险应对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对用户而言,消费过程中较为看重的因素同步发生变化。是否按时送达、是否保证有货、商品状态完好,这三项成为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背后的逻辑在于,2022年的疫情对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物流阻塞、核心器件供应问题都对网络消费产生了影响,导致四五月份民生物资等必选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占比明显增加,而时尚、旅行等可选消费品占比降低。因为配送和上门安装等问题,大家电、家装家居商品的消费也有所放缓。

疫情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消费者消费习惯、网购对与电商合作的企业来说,公司对供应链能力的诉求,更多在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在疫情等因素的极端压力下,扎实、多地域布局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它是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营的基础,同时柔性灵活、随需应变的数智化供应链技术体系也不可或缺,能让供应链在特殊时期下,依然能够精准、高效地运转。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2022年疫情突发等因素的影响,让供应链的重要性被社会、行业和消费者更广泛、更深入地认知,让基础设施布局和数智化社会供应链的价值充分展现,中国的供应链建设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认为,京东618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更是整个社会对于供应链价值的一次刷新和重新认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也在今年5月称,“在疫情下,商业能够持续稳定地经营,是所有商家共同的核心关切。能够在不确定的疫情态势下,确定性地保障供应链和物流的稳定和畅通,商业才可能稳定经营,消费情绪和意愿才能更好地恢复。”总结而言,消费者对供应链的需求在变化是,从单纯的快,到希望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体验,即便是在特殊时期,也能够稳定送达。

对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供应链;产业对供应链的需求的变化,从看重性价比,到更看重对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推进降本增效的作用,以及在关键时刻所具备的承压能力;社会发展对供应链的需求也在变化是,从激活消费市场,到成为稳定保障的可持续性。正是这种变化,导致零售企业、尤其是电商零售企业的竞争本质从消费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价值的竞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芮萌教授指出,结合供应链的进化历史和中国的最新实践案例,可以认为目前供应链已经满足了新的进化条件,同时产业和公众对于供应链价值的认知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因此不管是从发展还是认知的角度,都可以把2022年定义为“中国供应链价值元年”。而这些变化正是京东希望看到的。相比阿里巴巴等平台型企业而言,京东更为接近实体经济,它把自己归为“新型实体企业”范畴。从某种程度来说,京东就是一家供应链公司。

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约1400个仓库,含云仓生态平台的管理面积在内,京东物流的仓储网络管理总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今年一季度,京东在超1000万自营SKU商品的基础上,库存周转天数为30.2天,在过去三年间快了8天。据公开数据测算,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库存周转天数超过40天,亚马逊在35天左右,以周转速度标杆著称的Costco,管理的商品SKU尽管只有几千个,库存周转天数也超过30天。

从商业模式来看,京东采取自营模式,本身模式偏重,阿里巴巴属于平台经济。张勇也认为,过去一年对平台经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他表示,平台型企业带有天然的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认为,应该更多深入思考阿里巴巴能创造多少社会价值,参与解决多少核心科技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如何变得更绿色和可持续。在618的销售数字不断升高的同时,电商巨头们考虑了更多其背后的价值,以及愿意为这种价值付出竞争成本,这正是推动整体社会进步的动力。(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