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此前,一条关于“睡前玩手机增加抑郁风险”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并在长时间内稳居第一,破亿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足以看出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程度。报道显示,神经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夜间增加光照,尤其是手机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照射,会影响大脑特定的神经环路,从而诱发抑郁相关的症状。
具体来说,这条神经环路起始于视网膜,其中分布着一类神经节细胞。这些细胞对光有敏感性,它们被光激活后,会将信号发送到脑中外侧缰核的核团背侧,那里的一部分神经细胞继而投射到伏隔核。而这两个脑区与抑郁症状关系密切。
不过,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项针对年轻人深夜刷手机的研究调查却发现,睡前刷手机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没有想象的严重,甚至或许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研究对800多名丹麦大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定制软件获取他们的手机使用频率。数据显示,16个工作日(每周一晚上到每周四晚上)里,在这些年轻人自我报告的睡眠期间,软件记录到了超过250000次智能手机活动。
在调查开始的四个月后,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评估了这些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睡觉刷手机与感知压力、孤独感和生活满意感的变化之间并没有明确关联。甚至,与晚上不刷手机的参与者相比,多个晚上刷手机的参与者抑郁症状还出现了小幅下降。
那睡前玩手机究竟和抑郁风险增大有没有关系?这可能需要客观看待。睡前玩手机确实会影响大脑的神经环路,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情绪,但这个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在通过手机实现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可能会使人产生焦虑情绪。
比如有的人因为刷视频耽误了时间,他可能会因为自己一事无成而自责;有的人因为在朋友圈看到别人的生活多姿多彩,因为自己生活枯燥乏味而低落。这些不是手机导致的焦虑,是使用手机的人认知不同所导致的焦虑。
相反,积极向上的社交接触,对于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因此尽管晚上刷手机可能扰乱睡眠,但良性的社交互动可能会抵消一部分负面后果。所以,对待睡前玩手机,不必那么惊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