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中庸》第28集:在下位不获乎上
在下位不获乎上
核心经句: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内容简介:想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要获得上级的信任;想要获得上级的信任,先要获得朋友的信任;想要获得朋友的信任,前提是对亲人孝顺。“顺乎亲有道”,意即孝顺父母之心要真诚,真诚才是真正的孝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的德行受到损伤,会让父母蒙羞。明辨是非善恶能够让自己变得真诚;反之,“不明乎善,不诚乎身”。
真诚的前提是知道好坏。好坏的标准是以善恶来做判断的,这其中需要高度的智慧。《了凡四训》中对“善”是这样解释的:不为自己,只为他人考虑。一个人能够分辨清楚善恶是非,那他才开始真正做到心地真诚。在此前提下,他做的“顺亲”之事,才是真正有利于父母身心健康的。当然了,也不能一切都顺着父母,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最终还得让父母身心健康地成长,让家中亲人在我们的引领下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了这样一份真正的孝顺父母之心,我们再用它来对待朋友,那肯定容易赢得朋友的信任。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我们也应该获得家中的上级——长辈的信任。如果在家里的关系处理上不能获得家人的信任,经常让别人为我们担忧,要从自身找原因。从朋友交往到家庭,进而到从自身找原因,“明乎善”的方法就是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诸如:《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
明辨是非,做善的事情,从修身开始做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是总纲,但这个总纲却是子思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孔子原话。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都是每个部分的纲领,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说的,而引用的绝大部分孔子的原话,反而是用来解释、例证这些纲领的。也就是说,如果援用“经—传”的结构来理解,《中庸》里具有“经”的地位的话,都是子思说的;而孔子的话反而只有“传”的地位。
李毅多,资深律师,吴氏太极拳传人,国学教育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京都大学,从事法律的研究、教学、工作实践三十余年。李老师早年拜杨家仓先生为师,习练太极拳三十余年,为吴图南吴氏太极拳传人,现任吴图南武术思想研究社社长。李毅多老师在多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中华文化圣贤教诲的落实是社会人心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每个人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李老师更加深入地研习国学理论与经典文献,并注重经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悟与身体力行。
李毅多老师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感悟经典,以博大的太极智慧体察人心,以平实的现代语言诠释先贤教诲,以平和的谦卑之风诚意正心。李毅多老师讲解的《中庸》系列节目深受广大听众朋友的认可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