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千公里,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海岸线长达1万8千公里,各地海拔、地形、气候、环境极具特色,生态系统丰富多彩,因此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到16年3月,中国鸟类种数多达1458种。
本文所谓“中国十大常见鸟类”是指在“中国观鸟纪录中心www.birdreport.cn”中截止到2016年11月以前,所有观鸟记录中所记录次数排名前十的鸟类。有些分布地区很广也比较常见的鸟类比如“家燕”,在冬季的时候迁徙到中国更南部的地区,远至澳大利亚去了,自然在中国的纪录就会明显减少,因此在这个纪录中心中排名未进入前10,相反在有些地区比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根本见不到的“白头鹎”,在纪录中心中却有大量的纪录次数而排名第一。
因此,这个“中国十大常见鸟类”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比较符合实际观感,而在其他地区如东北、西北、西藏地区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所以请读者不必过于介意这个“十大”,这只是观鸟纪录中心的数据统计而已,而我正好画过这十大常见鸟,于是有了下面的内容及本文最后出现的2017年历海报。
以上是背景,下面开始正式介绍它们,排名不分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南北忠奸。
注:分布图来自于《中国野外鸟类手册》。每个鸟种的介绍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我个人对该鸟的认识和观感,第二段鸟种描述来自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著《中国野外鸟类手册》中对该鸟的描述,但是把一些特别专业不太容易懂的部分删减了,读者有兴趣可以搜索书名,网上有完整的PDF版本,也可上网店买实体书看看。
白鹭
白鹭也叫“鹭鸶”,喜欢待在湖、塘、江、河岸边觅食,经常会看到它们成群栖息在树上,这也是“白鹭”和“白鹤”的区别,鹤的爪子是抓不住树枝的,所以鹤类其实不会上树,国画“松鹤延年”把丹顶鹤画成站在松枝上是违背现实中鹤类的行为习惯的
描述: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体型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远东山雀
远东山雀是从大山雀的亚种提升而来,以白色的脸颊和胸口戴着一条“黑色领带”为主要鉴别特征,在绿化带、公园、小区树林中都能看见它。体长14厘米左右,和麻雀差不多大。
描述: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分布状况:中国大部及日本。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
喜鹊
喜鹊是绝大多数人即使没见过也知道名字的鸟,可谓大名鼎鼎,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成语有“声名鹊起”、“鸠占鹊巢”等,俗语有“喜鹊叫喜事到”,喜鹊也因为名字中带有“喜”字成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在国画、年画及各种生活器具中出现。个头较大,黑头黑背白腹白肩,翅上黑色的羽毛在阳光下会闪烁蓝绿色的光芒,经常“嘎嘎”地鸣叫。
描述:体略小(45厘米)的鹊。具黑色的长尾,两翼及尾黑色并具蓝色辉光。分布状况:在中国分布广泛而常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气而通常免遭捕杀。习性:适应性强,中国北方的农田或香港的摩天大厦均可为家。多从地面取食,几乎什么都吃。结小群活动。巢为胡乱堆搭的拱圆形树棍,经年不变。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经常被观鸟爱好者称之为“鸟中的佐罗”。说它是“佐罗”,看它的形象就能意会了,它的眼睛部位和“佐罗”一样,也有个黑色的眼罩,行为上和“佐罗”也很像,经常猎杀其它小型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是个“杀手”,所以也被叫做“雀形目中的猛禽”。
描述:体型略大(25厘米)而尾长的棕、黑及白色伯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分布于云南、西藏、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地区、台湾、海南岛。习性:喜草地、灌丛、茶林、丁香林及其他开阔地。立于低树枝,猛然飞出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常猛扑地面的蝗虫及甲壳虫。
乌鸫
乌鸫是社区、公园、绿地常见的鸟类,叫声甜美带有“金属音”,会模仿各种声音,也称“百舌鸟”。它和乌鸦、八哥长得很像,都是浑身乌黑。区别它们的简单办法是:乌鸦比家鸽大,嘴巴是黑色的,而乌鸫比家鸽略小一些,嘴巴是黄色的。八哥也比家鸽小,但是嘴巴基部有一撮毛,嘴巴是灰白色的。
描述:体型略大(29厘米)的全深色鸫。雄鸟全黑色,嘴橘黄,眼圈略浅,脚黑。雌鸟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大部林地、公园及园林。
习性: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白头鹎
因为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白头翁的故事”,所以大家对白头翁这个鸟名耳熟能详,而白头鹎就是“白头翁”的学名。白头鹎总是一群一群的觅食、栖息、活动,是社区、公园、绿地的常见鸟,在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属于比麻雀更常见的鸟类。
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分布状况: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 习性: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
白鹡鸰
白鹡(ji)鸰(ling)是黑白两色的,喜欢在水边、道路上、开阔地上觅食,体型很小,尾巴很长,约20厘米大小,走路时尾巴一颠一颠,飞行时一上一下呈波浪形前进,并发出“脊令、脊令”的叫声,因此而得名。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灰及白色鹡鸰。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 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分布状况:中国大部分地区可见。习性: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
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俗称“野鸽子”,颈后侧有一块像布满白色珠子的黑丝绒,学名中的“珠颈”由此而来,是社区、公园、绿地常见鸟。胆子也比较大,能在离人较近的距离觅食活动。珠颈斑鸠的叫声是比较低沉的“呱呱”、“呱呱”声,所以经常会被误解为“杜鹃”的叫声,实际上无论是大杜鹃还是四声杜鹃,叫声都比斑鸠的叫声响亮悦耳,音调也不同。
描述: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城市。 习性:珠颈斑鸠与人类共生,栖于村庄、城市周围及稻田,地面取食,常成对立于开阔路面。
小鸊鷉
小鸊(pi)鷉(ti),普通人可能觉得根本就没见过,名字也不会念不会写,怎么会是“常见鸟”?但实际上它的的确确在城市的公园湖泊里,在郊野的河道湖塘中是非常容易见到的一种水鸟,在中国东部地区的水域里基本上都有它的身影,有些市民游园划船时见到误以为是野鸭子。小鸊鷉经常在公园的湖心活动,潜水觅食,一般组成小群活动,会发出一连串“唧唧唧唧唧唧”的叫声。
描述:体小(27厘米)而矮扁的深色鸊鷉。繁殖羽:喉及前颈偏红,头顶及颈背深灰褐,上体褐色,下体偏灰,具明显黄色嘴斑。非繁殖羽:上体灰褐,下体白。分布状况:留鸟及部分候鸟,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喜在清水及有丰富水生生物的湖泊、沼泽及涨过水的稻田。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繁殖期在水上相互追逐并发出叫声。
麻雀
麻雀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鸟类,也是分布最广的鸟,甚至对于其他不认识的鸟,也会一律以“大”麻雀、“花”麻雀、“长尾巴”麻雀等等来代称。麻雀是和人类共生的鸟类,在人类居住的房屋墙壁、屋檐、烟囱等筑巢,现在几乎家家都安装空调,空调排水孔的外部密封一般不严密,麻雀就会沿这个孔钻进房屋在天花板里面筑巢。
描述:体型略小(14厘米)的矮圆而活跃的麻雀。顶冠及颈背褐色,两性同色。成鸟上体近褐,下体皮黄灰色,颈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领环。与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区别在脸颊具明显黑色点斑且喉部黑色较少。幼鸟似成鸟但色较黯淡,嘴基黄色。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各地包括海南岛及台湾,高可至中等海拔区。 习性:栖于有稀疏树木的地区、村庄及农田,在中国东部替代家麻雀作为城镇中的麻雀。
最后,我把这些鸟图拼在一起设计了一张2017年历.
我做了几个效果图
发现还都能凑合看看
我已经印刷了一些海报用来感谢亲们一直以来的指教、支持和关注。现在已经是2017年,图画得略糙,也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但我的心意是真诚的,希望你能感受到并喜欢这张年历。
获得这张海报的方法:请您在订阅号内回复关键词:中国十大常见鸟类
最后祝您及您全家在新的一年里“新年快乐、健康幸福”!然后能多抽出时间到户外多观鸟、多运动、多做自然笔记,然后会有很多好运不经意就来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