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知晓,菜肴里那一朵菌菇的培育历程?搪瓷罐儿里一块白姜的生长周期?亦或是一株茉莉从花儿到茶的背后故事?
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开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在节目中首次得到系统展现。
《农耕探文明》以2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着眼点,将画卷徐徐拉开。深入探寻农业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功能价值。
一、横向聚拢:圆心支点环抱,经络四通八达
如同一朵菌菇,以一个支点破土,而后伞面撑开。《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以横向聚拢的方式展开,以浙江丽水庆元县对香菇八百余年的探索为圆心,探寻与解读就此开枝散叶。
探寻,从驯化野生菌着手:庆元食用菌中心的研究人员进山寻菌采菇,浩渺山林是孕育菌类资源的宝库,他们的任务是采集最新鲜的野生菌。
而篇末,如同圆环的始末相连,又在驯化野生菌中落脚:从山林采回的菌菇在48小时内制成标本,并提取活效成分,检测后保存进菌种资源库,如此操作循环往复,已保存大型真菌标本2300多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强大的保障。
探寻,从菌菇栽培的方法展开:靠天吃饭、讲究分寸的剁花法,最为传统;经由改良的段木法,提升了种植的效率;而运用培养基的代料法,则让香菇的种植从林间移到了大棚。
不仅如此,节目的探寻还包括古时进山防身的香菇功夫、情谊相连的菇神大会、走进校园的香菇文化、唇齿留香的香菇美食。
而后,节目的探寻又延伸到机械化菌菇种植——机械化菌棒接种、烘干、自动调控等,完成了自动化、规模化的演变。
庆元,一座香菇驯化的活态博物馆,从八百余年前走来,林菇共育、菌菇栽培以及现代农业生产的延续,共同组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香菇文化。节目脉络清晰的呈现形式,使庆元林-菇共育的故事得到饱满的表达。
二、纵向舒展:全生命周期纵观,脉搏跃动古今
从育种种植,到大快朵颐,《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以一株白姜的生命周期为脉络,纵向舒展,成为这一集的讲述脉络。
150天的保种催芽。铜陵人以特有的姜阁保种催芽技艺世代流传,竹子搭成格架,姜种依次叠放,以荷叶相隔,用巴茅草燃烧烘烤。
150天的自然萌发。铜陵人在尝试与探索中,发明了最适合白姜生长习性的高畦高垄;又充满智慧地以新鲜芭茅草搭棚,伴随着巴茅草从新鲜到干枯,为姜田不同的生长阶段提供了阴凉、光照适中的生长环境。
45天的现拔现制。铜陵人往往赶在9月过完前,收获口感最细嫩的白姜。依照传统工艺腌制成酱油风味、糖醋风味的白姜,成为铜陵人餐桌上不可替代的美食。而铜陵的年轻人,也以自己的创新方式,打造「白姜宴」,尝试更多白姜的可能性,推动姜从辅料到主角的转变。
除了加工为美食,收获季节的「姜王争霸赛」也极具地方特色,姜农们精心挑选形似「佛手」、质量最佳的白姜参赛,这不仅是一年辛苦劳作成绩的见证,更是来年育种的崭新期待。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以纵向为线,梳理铜陵白姜的生命周期,在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抽丝剥茧地探寻农耕智慧背后蕴藏的区域文化。
1号结语
稼穑窥源,《农耕探文明》以创新式、差异化叙事手段和表现方式,生动展示了人类古老智慧正在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农耕,是地域风土催生的成果收获,也是汇聚劳动人民汗水智慧的宝贵结晶。
文明,是穿越古今而来的历史认同,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厚滋养。
借纪录片镜头的探寻,《农耕探文明》呈现出了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也演绎出了生动鲜活、地大物博的中国故事。
正如《农耕探文明》的片头画面不断流转,时间长河川流不息,农耕文明延续至今依然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