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足目—缩头水虱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囊虾总目
等足目
缩头水虱科
缩头水虱科(学名:Cymothoidae),等足目之下的一个科,是等足目中重要的类群,迄今共发现42属347种。包含多种寄生生物,通常寄生在鱼类的身上,例如:缩头鱼虱。
1.形态特征
身体多少背腹扁平,最后一个腹节与尾节愈合。腹肢扇状,与尾节一起形成一个尾扇,胸足的基节扩大形成基节板与胸部愈合。
2.生活习性
大多数种类寄生于海鱼,少数种类寄生于淡水鱼。
3.缩头水虱属
缩头鱼虱(学名:Cymothoaexigua)是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等足目、缩头水虱科、缩头水虱属的一种甲壳类动物,俗名又称食舌虱或食舌虫。
缩头鱼虱在幼虫时进入鱼类的口腔内,通过鱼的舌头吸食鱼的血液,直到鱼的舌头萎缩。然后将自己的尾部与已经萎缩的鱼舌连接起来代替鱼舌工作,由寄生转为共生。
(1)生长繁殖
缩头鱼虱的幼体首先附着到鱼鳃上,长成雄性个体;成熟之后缩头鱼虱变成雌性,然后在鱼鳃上完成交配。(缩头水虱科的物种通常是雄性先成熟的雌雄同体)之后雌虫穿过鱼鳃进入到鱼的口腔,用钩状的前端足紧紧抓住鱼舌,开始吸取血液直至其完全萎缩。接下来,缩头鱼虱就占据了鱼舌的位置,与那只可怜的鱼一起共度余生。
缩头水虱科的种类通常是雄性先成熟的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hrodites),表观遗传学的因素可能在性别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某些种类的雌虫会释放外激素,刺激同种类雄虫的神经分泌系统增加雄激素的产量,从而延长其作为雄性的时间。拜这一特殊技能所赐,我们有时能在鱼身上看到雌雄鱼虱双双出现的情景——先到的雌虫占了地盘,然后用“化学武器”使后到的同类保持雄性,继而实现传宗接代的目的。缩头水虱科不同种类的雄性个体在形态上很接近甚至相同,因此在鉴定过程中主要根据成熟雌性的特征来鉴别。此外,缩头水虱科中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常有形态上的差异,鉴定难度较大,因此该科的分类相当混乱,同物异名及名称误用的现象常有发生。
(2)寄生行为
缩头鱼虱一般依靠后部的腹肢附着在鱼舌的残余部分,于是其身体主干也“仗义”地承担起了鱼舌的责任。科学家推测,这种等足目寄生虫实现了对鱼体器官的机械替换。取代鱼舌之后,缩头鱼虱仍会以鱼的血液为食,但更多的是吸取鱼分泌的黏液。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能完全取代寄主器官的寄生方式。
(3)生态影响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斯特凡诺·马里安尼博士称:“这种寄生虫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人类过度消耗鱼类资源能够产生非常深远的副作用。在监管不力的海域,鱼类的个头和年龄更小,感染寄生虫的情况也更严重。‘贝蒂’非常恐怖,让人不免联想到描写外星生物的影片。它们的适应能力更强,针对特定的动物发动攻击。在种群繁衍方面,它们显然更加成功。过度捕捞打破了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这项研究表明,建立保护区至关重要,能够确保我们所吃的鱼的数量和品质。
(4)分布范围
缩头鱼虱原产于墨西哥,人们以前一直认为这种寄生虫只分布在加利福尼亚湾及其周边,但2005年时,有人在英国捕获的一条鱼的嘴里,也发现了它的身影。这是否暗示着缩头鱼虱已经向外扩散,或者可能是鱼类遭寄生后游到英国海域,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事实上,对缩头鱼虱,以及缩头水虱科的其他种类的完整生活史的了解都还十分有限。
4.害水虱属
害水虱属(学名:Livoneca)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囊虾总目、等足目、缩头水虱科的一属。
(1)形态特征
身体略呈卵圆形,稍歪曲。头的大部分深陷入第一胸节。第一触角较扁平,基部分开较宽。胸部7节,第一胸节的前缘正中和两侧常有波浪形的凹陷。腹部几乎不被胸部所覆盖,第一腹节和第七胸节的宽度几乎相等,整个腹部的宽度逐渐减小。
(2)生活习性
主要寄生于海水鱼。
(3)主要种类
我国有1种鲶害水虱(L.parasilura Shen)寄生于鲶鱼,分布于河北。
5.鱼怪属
鱼怪属(学名:Ichthyoxenus)为缩头水虱科的一个属。一般寄生在鲤鱼和鲫鱼的胸腔中。中国一些地区将其当成滋补的中药材料。
(1)形态特征
身体多少背腹扁平,最后一个腹节与尾节愈合。腹肢扇状,与尾节一起形成一个尾扇,胸足的基节扩大形成基节板与胸部愈合。
(2)主要种类
本属我国可能只产1种,为日本鱼怪(Ichthyoxenusjaponensis)分布广泛,寄生10余种鲤科和鲿科鱼类体腔。
(3)鱼怪
鱼怪(学名:Ichthyoxenusjaponensis),又名鲤怪。
①形态特征
鱼怪呈乳白色,体背部遍布黑色素点。雌虫体长19~28毫米,宽 11~15 毫米。身体两侧常不对称。头节小,呈横椭圆形或菱形,有1对复眼。第1触角8节,第2触角9节,均短小。头节的附肢还有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和颚足。胸部宽大,分7节,第1胸节的前缘和第7腹节的后缘均内凹。胸部腹面有鳞片状的覆卵板4对,构成育卵室,内藏受精卵,可多到数百粒;在抱卵时,育室膨大如球。胸足7对,指节钩爪状,前3对向前伸,后4对向后伸。腹部较窄,前5节短小,尾节大,呈半圆形。腹肢5对,为呼吸器官。腹部末对附肢为尾肢。雄虫长11~16毫米,宽6~8毫米。体形比雌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颚足较雌体的窄长。第2胸肢内肢为一根棒状突起,是交接器官。
②生活习性
寄生于淡水鱼体内。寄生在鲤和鲫鱼的胸腔中,幼体时期从宿主的胸鳍基部穿破鱼体进入体腔。宿主受鱼怪的刺激后,在体腔前端分泌形成一个袋形的透明膜,使虫体与体腔隔开。袋内包着一雌一雄,长期生活在内。鱼怪在袋内的位置是头朝内,尾朝外。尾节靠近囊孔,以利于呼吸。长成后,由于体形增大,不能再由原孔钻出体外。患鱼怪病的鲤和鲫生长迟缓,身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
③分布
在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京津一带、云南、台湾的淡水鱼中均发现鱼怪,云南的鱼怪危害最为严重。
④用途
此虫虽然相貌不雅,但可食用,据说味道比鱼更加鲜美,且具医疗价值。取其干品研末,可治疗呕吐、腹泻、胃疼、气痛、癌症等病症。清朝道光年间《宝庆府志》记载:“长安营有龙潭,潭中有鱼,鱼腹中有龟,剖鱼取之,蓄之水中,亦能生活。古人云:焙干研末和酒服之,可治呕病……”指的就是这种寄生虫。
在中国云南的鱼怪为害最为严重。但鱼怪可入中药,有降逆、开郁、解毒、止痛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