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观
编辑|宇儿
应用类金融模式的企业在财务上会具备一定的特征。
关于类金融模式的研究
(1)类金融模式的财务特征
Ross认为,在类金融模式下, 企业的应付款项、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较高 ,而银行存款、利息支出、有息负债率和毛利率较低,同时净现金需求为负。
多数公司采取类金融模式进行融资会体现在流动负债有所增加。
ThorstenKnauer发现,增加流动负债是很多类金融企业在结合自身情况后,更倾向于选择的一种方式。
GodfredAdjapongAfiifa]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许多运用类金融模式的企业,在充分考量自身现状的情况下,选择增加流动负债来进行融资。
对于一些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王满、李芳芳的研究发现格力电器的财务上呈现出利润持续走高的趋势。
而企业和部门间的协调管理,加之特色的融资模式与销售渠道,成就了其较低的融资风险。
张波、张乐亭对采用类金融模式的企业的财务特征进行研究后指出, 企业的现金周转期为负是由于其短期负债占比较高 。
同时,运用这一模式的企业一般获得资金无需付利息,所以无息负债的比例会较高。
为了印证这一观点,喻水仙以2011-2015年间我国的家电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例。
通过分析得出,采用类金融模式的企业的流动负债中, 无息负债占比比较高,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资金回报率 。
庞金刚,王智泓发现对于零售业企业类金融模式的动态优化,流动资产、销售净利润、企业规模、行业竞争力会对其产生正面影响;
流动负债、总资产周转率、轻资产属性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魏靖华总结出,类金融模式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财务特征,即净营运资本为正、净现金需求为负以及现金周转期为负。
(2)类金融模式的风险
类金融模式虽然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但其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在企业环环相扣的运作中,若有某一环节出现差池, 企业的资金链将面临危机,从而也会对企业的商业信用产生影响 。
Fewings研究了类金融模式的系统性风险,他指出:供应链上每一方之间都会构成一条资金链,商业信用便是其“链条”,其中任意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链条带来断裂的风险。
国内对于风险的担忧也不在少数,多位学者都曾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类金融模式会产生的风险。
何训发现类金融模式的运用范围会渐渐变窄,因为该融资模式会淘汰一些实力处于弱势的供应商。
而留下的供应商经过优胜劣汰,其话语权会变强,削弱企业的谈判能力,从而企业占用供应商资金的优势会减弱,最后陷入死循环。
贾秉炜剖析出,在类金融模式下,国美制定的发展战略并没有考虑实际因素、过分延付供应商的资金会使对方利益受损,以及国美的债务结构不甚合理,会让公司产生一定的风险。
同时, 过度依赖于所占用的供应商的资金,来维持日常经营和对外投资 ,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柳屹立、高嵘指出,房地产行业运用类金融模式迅速崛起,而在其混乱的行业环境下,房地产公司会将自身的风险分散到供应链上的的各方,这一做法也会使企业的商业信用受到打击。
多年后,陆昊天得出相较于传统融资方式,类金融模式降低了成本对资金周转率的影响,这样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也潜藏着风险。
而近两年对于零售业的类金融模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陈玉晶认为,红旗连锁过度依赖这一融资方式,而 若供应商要求立即支付货款,企业的资金链便会在很大程度上面临断裂的风险 。
慕亚妮研究发现,三江购物在类金融模式下,公司的盈利能力表现较为强势的同时,也有意料之外的财务风险的出现。
米锋通过对华联综超的研究发现,企业应用类金融模式在增强盈利能力的同时,也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信用危机。
HanyG.Guthmann在美国出现金融风暴、市场整体预期黯淡的背景之下,对与营运资金,他提出了应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使用的想法。
GeorgeWCollins作为经济学家,他制定了营运资金循环周转表,直观地展示出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上每个项目间的勾稽关系。
JohnR.Sagan认为在公司的日常经营中,需要加深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
制定出 将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有效结合起来的流动资产估值体系至关重要 ,从而使营运资金管理更加高效。
上世纪70年代后,与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对其内容进行了扩展,而营运资金中各个项目间的联系,变得愈加引人深思,强调了营运资金管理应当系统全面。
W.D.knignt认为,企业应当从个体向整体寻找最优方案的方向转移,以此来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同时应注重发挥营运资金各项目间的协同效应。
Hampton、Wagner从整体的角度,指出 获取与分配营运资金的方式应当相互协调 ,只考虑投融资是不明智的。
AndrewHarris场情况和其他一些非市场因素是有必要的,通过对资金现状的全面性分析,得到更具系统性、有效性的结论,以此来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化。
MathuvaD.M对应收账款与存货分别在总资产中的所占比重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水平与企业经营、盈利水平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
BagherA、FarzadBC发现经营良好和经营较差的企业在资金结构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 营运资金的组成会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面对营运资金的资源配置问题上,毛付根首先提出了对流动资产进行配置,他提出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
一方面需要制定适用于运营资金管理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营运资金进行充分的研究。
向平提出了营运资金可为“0”的想法,指出在不影响流动资金水平的基础上,“零营运资金”可以运用短期负债来融资。
杨雄胜、缪艳娟等分析了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率进行,提出在应收账款与存货对营运资金进行分配时,应进行合理规划,以此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营业观念的转变更迭,当原本狭义的营运资金的理念满足不了当下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所需时,对与营运资金相关的界定也有了新的思考。
王竹泉、王苑琢重新定义了营运资金与成本, 以经营性流动负债代替传统的流动负债,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
而在营运资金的利用方面,投资扩张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陈艳芳认为大型企业应当将营运资金进行充分地利用。
例如进行投资,以此来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改善,而若营运资金过多不加以利用,则反而会对企业的投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盲目的投资扩张自然也不可取,白爽认为永辉超市的高速扩张带来了诸多风险。
可以通过增强线上门店的建设、加强线上线下门店的融合、提高客户的黏性来增加收入,同时削弱风险。
在新零售和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当下, 存货在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而对存货的管理也十分重要。
赵婷发现,先进的存货管理体系辅以物流系统会使企业的存货流转更加高效,在提高商品的流动性水平的同时,还能降低融资成本与经营风险,加速零售业的变革。
营运资金的管理逐步被公司重视,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同时也在持续地完善营运资金的管理形式。
因而,营运资金管理有关的研究,应当从之前的单因素转变为从多因素指标的层面进行管理,将运营资金与经营活动有效结合。
Brian Flanaga在研究时提及,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表现便是资金周转率,企业的营运管理应根据现金流量所在的不同环节,合理规划现金流量的调配。
Loannis Lazaridis运用在2001-2005这五年间在雅典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31家公司的财务信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越好,其收益性水平越高 。
Erik、Herbert认为,营运资金管理需要着眼于提升整条供应链的价值而非单一环节,在此基础之上,他建立了现金周转期的评价模型。
FRobles以英国非上市公司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营运资金管理在不同的经济情况下,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同,该影响在经济下行时比在经济繁荣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为顺应研究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逐渐转为结合实际的一些要素来进行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框架中加入了企业日常管理的要素。
向平提出, 企业的零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在其流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运用流动负债来融资 ,并尽量减少利用流动资产来投资。
刘翰林选取了多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别来自9个不同的行业,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行业性质的不同对于营运资金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韩沚清、张李妍从层次、渠道等多的角度来分析营运资金的管理绩效,结合案例、实证等多种方法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进行了有效性评价。
刘辉则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角度进行研究,从 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生产经营模式 这两方面着手,来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
近两年,有关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更加精准地量化。
梁皓媛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汇总出综合指标指数,识别风险区间。
孙建强与齐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一百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合PCA,构建了综合指标模型,以有效地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