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制裁还在继续,但“牌”快没了
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十个月,美国仍未停下军援乌克兰和制裁俄罗斯这两只拱火之手。
但美国的盟友显然支撑不住了,不仅军援后劲乏力,而且制裁的破口也越开越大。
这下可急坏了华盛顿。
“撒网施压”管用吗
在2月底跟风美国制裁俄罗斯之后,全球许多大型经济体的对俄出口锐减了50%以上,但《华尔街日报》对贸易数据的分析显示,如今不少国家的对俄出口正在恢复,其中包括美国的传统盟友。
《华尔街日报》:日本和韩国已经恢复了最初贸易损失量的近三分之一;欧盟的对俄贸易也开始逐步恢复;在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谈判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北约成员国土耳其第二季度末的对俄出口比实施制裁前大幅增加了近四分之一。
随着一些大型经济体对俄出口有所回升,白宫紧急派出包括美财长耶伦、副财长阿德耶莫、财政部助理部长罗森伯格在内的主要内阁部门高级官员分赴相关盟国,敦促相关国家强化对俄金融和贸易封锁。
据说这些“说客”的任务包括:分享关于制裁规避网络的情报;悄悄用“惩罚行动”威胁不情愿的外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收集涉嫌向俄罗斯运送物资网络的信息等。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题图为美国财长耶伦在巴厘岛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就制裁俄罗斯问题向其他财长施压)
可这种撒网施压的效果还真不好说。
自己不缺能源的美国带头禁运俄罗斯能源引燃了全球能源危机,又通过连续激进加息持续向全球输出通胀。很难想象对这样的单边制裁,有几个国家能够承受,又有几个国家真心捧场。
单拿美国酝酿了几个月的对俄出口石油限价计划来说,前景就很难让华盛顿乐观。
在美国一力鼓动下,七国集团财长9月达成协议,计划从12月5日起对俄原油实施限价,明年2月5日起对俄精炼石油产品限价。但具体实施方案直到今天仍难敲定,欧盟因内部分歧太大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华盛顿邮报》发文评论称,美国及其盟友将难以控制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因为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封杀俄油将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无法阻止石油收入继续流入俄罗斯。
文章认为,美国及其盟友计划对俄油实施禁运并对俄出口原油设定价格上限,其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美欧“友谊”还能经受多少考验?
事实证明,制裁俄罗斯的反噬恶果最先伤害的就是美国的欧洲盟友。
美国不仅让欧洲丧失了能源安全自主权,还趁机以数倍高价向欧洲出售美产液化天然气(LNG),大发其财。
以法国总统马克龙为首的至少15个欧盟国家领导人指责美国在气价上玩弄“双重标准”,用欧洲的痛苦为自己牟利。
欧盟“现代外交”网站报道截图
更让欧洲不能忍受的,是美国“乘人之危”,利用手中的能源优势动摇欧洲的经济根基。
根据美国总统拜登今年8月签署、定于明年初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政府将为本土电动汽车相关产业提供高额补贴,并把“整车在北美当地组装”等条件作为享受补贴的前提。
欧盟认为这些条款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歧视,会在客观上吸引欧洲车企迁往美国,从而进一步加剧目前由能源短缺引发的欧洲“去工业化”危机。
彭博社:欧盟详细列出了《通胀削减法案》中的9项问题条款,希望美方做出修改。但据分析,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欧盟警告,该法案可能引发一场有害的全球补贴竞赛。
据美国“政治报”新闻网报道,对美国政府保护主义做法的愤怒目前已蔓延到欧盟各国。许多官员指责美国大发战争财,却任由欧盟国家受苦。
有欧盟外交官直言,美国需要意识到,许多欧盟国家的民意正在转变。“《通胀削减法案》改变了一切……华盛顿到底是不是我们的盟友?”
美国“政治报”新闻网报道截图
实际上,随着能源危机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欧洲国家在跟风美国制裁问题上早已疲态尽显。
法国伊福普民意调查所(IFOP)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法国民众的支持率已从3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初的72%下降到10月的67%;德国民众的支持率则从80%下降到66%。
法国伊福普民意调查所发布的民意调查报告
面对沸腾的民怨,究竟是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继续追随美国在援乌制俄的路上走到黑,成为摆在欧洲多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称,人们现在越来越担心,全球能源体系的重塑、美国经济民粹主义和地缘政治裂痕将严重威胁欧盟的长期竞争力。
“面临风险的不只是欧洲的繁荣,还有跨大西洋联盟的前途。”
《经济学人》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有意大利媒体以《美国的“领导地位”正在损害欧洲》为题发文指出,美国的政策并不总是符合欧洲的最佳利益,有时甚至会损害欧洲的利益,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华盛顿坚持让欧洲国家在孤立和惩罚俄罗斯的战书上签字”。
文章警告,在对俄政策上盲目追随华盛顿正在让欧洲人民付出沉重代价,而且已经在助长人们对欧洲现任领导人的不满情绪。
文章强调,欧洲的利益与美国有重叠之处,但远远谈不上一致。欧洲必须采取行动,确保华盛顿不会把它引向更大的灾难。
意大利InsideOver新闻网报道截图(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