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朱金科,《打赢品牌仗》作者
文字校对: 王铁担
美术设计: 李妙章
文章字数: 5000-15000字
阅读时间: 5-15分钟
写在前面
为何7-11开始附设停车位,同时,店家招牌越设越低?
这里面,不仅仅有经营的智慧,也是你开店、买房、投资,都务必要懂的“街道线索”!
壹、在转弯处的麦当劳,都怎么开店?
我一直都觉得,麦当劳向来都是根据地点布局战略,以一致的步调开店设点。麦当劳的店铺数量非常多,据闻他们会详细分类开店位置,共分成数百种之多,再预测其营业额。如此周延展店的麦当劳,在路边转弯处弧形的位置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弧形分为“外弧”和“内弧”两种。店家位于弧形外侧的就是“外弧”,而位于弧形内侧的就是“内弧”。在这两种位置中,麦当劳只在其中之一开店。你认为是哪一个?
正确答案是外弧。麦当劳都在圆弧状的道路外侧、从圆弧中间部分开始完全过弯的位置上开店。
为什么是外弧?从行车时驾驶人的视线来思考,你就能了解个中道理了。
无论是哪一边的弧形,视线都会往弧形外侧移动。因此,如果将店开在外弧的位置上,当驾驶人过弯时,几乎都能正面看见店家。而且是从非常靠近店铺之前、在刚过圆环转弯处的时候,就看见那家店了。
另一方面,即使将店开在内弧处,因为视线会往弧形外侧移动,所以会一直看着前方车道,结果就是很难发现店家。如果店家位于从右往左转弯的道路内环处,虽然驾驶人可以正面看见店家,但往往看见位于内弧的店家时,已经来不及停车了。
因此,麦当劳始终都在外弧处设点,而且如果是双向车道,则会以“往左转弯的外弧位置”为中心展店。但靠右行驶的国家,往右弯的双向弧形道路上,外弧店面得停车过马路或回转,因此不是好地点。
下次坐车时,希望你能实际感受一下,店家通常都开在外弧处的情况。如果是双线车道,也能注意一下你会把视线摆在左弧或是右弧上,你会发现结果很有趣。当然,一定要特别留意行车安全。
而不开车的读者,无论是购物商场或其他店家,当你看见一条圆弧状的道路,请试着观察:“圆弧内侧和外侧的店家,哪一种比较容易吸引你的视线?”
我相信比起内侧店家,必然是外侧店家更容易映入你的眼帘。如此考量驾驶人的视线之后,就更能决定开店地点了。
贰、时代不同了,便利商店的停车场越来越大
路边的便利商店,特别是位于郊区的店面,现在都设有宽敞的停车场。在便利商店开始增加的1970年代,印象中停车场多半是紧挨在店家前,大约有4至5个车位的大小,驾驶人要从马路开进去。这种类型的停车场虽然方便停车,但要把车开出来时就相当不容易了。
因为车位也不大,所以驾驶人只能直接倒车,一面留意后方、一面小心翼翼的把车开出去。对于不擅开车的人来说,算是很讨厌的型态吧。如今,大型停车场的配置已经成为主流,像这种停车场紧挨着店门口的便利商店,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哪一种对驾驶人来说比较方便,可真是一目了然。过去的便利商店占地都是100坪左右,现在平均则有600坪这么大。而且建筑物本身的规模大致上没有改变,所以变大为6倍之多的都是停车场。足以停入大约10辆汽车的便利商店,一直在增加当中。
尤其在车速快的道路上,大型车辆较多。举凡干线公路、国道交流道、省道等长距离移动的卡车高速奔驰的道路,沿线开设的便利商店不仅停车位宽敞,以大型车专用尺寸来划分车格,也是很常见的情况。
对于便利商店来说,大型车辆的驾驶顾客增加,和营业额的提升大有关联。因为长距离驾驶的客人,会购买的商品数量也比较多。
就像这样,因应时代的演进,需要的店铺地点布局也将持续改变。过去大众认为“只要开店就够了”的便利商店,到了现今到处都有便利商店的时代,也开始找寻尽可能方便顾客利用的地点。为了能比其他连锁便利商店吸引到更多顾客,在地点选择上更是费心思量,借以谋求彼此之间的差异性。
叁、惊讶!招牌不是越高越好吗?
为了让驾驶人知道店铺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便利商店,将招牌高度设置得比一般店家的还低。招牌会安装在距离地面2公尺到3公尺左右的位置,这都是为了符合驾驶人的视线高度。
原本的店家招牌高度,都落在20公尺到30公尺左右。招牌装设得较高,才能让驾驶人即使从稍远的地方看,也能立刻知道有一家便利商店。
然而,当驾驶人持续开车,反而很难看得到挂得这么高的招牌,而且离店家越近,就越看不到。因为开车时都是维持着坐姿,看不到也是理所当然的。特别不容易发现招牌的,就是那种笔直的、种著行道树的道路,因为路树会和招牌连成一片。
这和营业额关键因素之一的认知度有关。认知度虽然分为能见度和周知度两种,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要追究的是评价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能见度。也要考量到因为行道树遮蔽,而让驾驶无法从驾驶座看到店铺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个情形发生,有越来越多店铺开始采用高度较低的招牌。这样既能够符合驾驶人的视线高度,招牌也不会隐没在树丛中,正好是提高能见度的最佳答案。
肆、人流量,要用手动计数器算过才行
运用信息、调查人口,在某程度上锁定开店的目标区域后,接下来希望各位能实际到当地观察、调查。光是看地图或数据,无法掌握该城市的实况。你必须亲自前往该区域,寻找适合开店的位置。
大致选定几个物件后,接着就要计算交通流量、行人流量。虽然有透过道路交通情势调查而得到的交通流量数据,但这只是主要道路的计算结果。依据不同的物件,也有面对狭窄道路或巷弄等不同类型,因此建议你利用手动计数器,实际计算该物件前方有多少车辆通过、多少人经过。这个方法看似普通,但很多人都忽略了。
开设私人店铺时,也应该计算交通流量、行人流量。因为即便你认为距离车站近、也觉得有许多人经过,但很有可能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人潮汹涌的东京,银座就是此类的典型。尽管主要道路“中央通”有许多人在此来往交会,但一走进银座松屋百货公司后方的道路,行人便一下子减少了。同样都是银座,租金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吧?但仅仅差了一条路,人潮就会大大不同。所以别只是以地名、地点来判断,请务必造访当地,再调查人潮。
在大型连锁便利商店业界,会执行一种称为“17小时测量”的调查。就是先计算30分钟、再休息30分钟,如此反覆17个小时,持续测量经过该地的人数。当然,无论平日、假日都要计算。有时会请打工族执行,有时也会由开发团队的人亲自测量。
或许你会认为,手动计数器的测量,只是用手“喀擦、喀擦”按压的枯燥工作,但连擅长地点布局战略的连锁便利商店,也都一定会这么做。正因为有如此踏实的计算,才会得知“店开在这里果然是对的”的决定性关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根据,才能成为生意兴隆的店家。
反过来说,当有好几个出色的物件出现时,我们也能以这个方式测量出的结果来判断。只要尽可能选择行人较多的物件,不仅能相对减少风险,也能避免单靠印象或“感觉”判断,而是基于证据来选择。这也许很麻烦,但请你无论如何都要试着实际用计数器“喀擦、喀擦”的计算。没有踏实的努力,便无法开拓迈向成功的道路。
伍、两大障碍造成东西好,但客人还是不进来
开店的障碍有很多,但归根结底主要分两种:
物理障碍:门口散乱摆放,会让客人嫌麻烦而不想上门。
心理障碍。如果这家餐厅可从外面一览无遗,有一种顾客就不敢上门。
营业额关键因素之一“通道入口”指的是进入店家的难易度。你曾见过这样的景象吗?高铁沿线的站前店铺前面,停放着许多自行车。在有大量居民利用自行车代步的城市里,总有许多的脚踏车停放在路边(包含违规停车),于是造成了人行道寸步难行,人们也难以走进店里。
尽管最近因为地区、店家之间的努力与通力合作,这些自行车已有持续减少的趋势,但人们还是必须避开路边停放的自行车,否则实在很难走进店里。我将此称为“物理障碍”。
当你觉得必须避开大量的自行车时,就会忍不住心想:“真麻烦,而且就算不去这家店也没啥。”不是吗?
这样的障碍还有其他类型。假设你是女性,当肚子饿了的时候,眼前刚好有一家连锁快餐厅。餐厅墙面是一大片的落地窗,因此从店外就能清楚看见里头的状况。店内坐着一些看起来是中年男性上班族的人,不过在U字形的吧台区,还有几个位子空着。
那么,此时你会走进店里吗?如果你是男性,我想你会毫无顾忌的走进去。但若是女性又会如何?应该有不少人会想:“感觉不太好走进去……。”一位单身女性,是否要在从外面就能透过玻璃窗一览无遗的餐厅里吃快餐?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如果那家快餐厅不将女性视为主要顾客,那就没什么问题,但这种“不太好走进去”的感觉,就是一种“心理障碍”。在走进店家之前,就会让人忍不住浮现以下这些心情:“感觉有点不太好走进去。”“这不是我该来的店吧。”
最具代表性、同时兼具两大障碍的地点,就是之前也提过的地下室门店。它不仅拥有让人觉得走下楼很麻烦的物理障碍,也会有让人搞不清楚店家气氛、不知道价格和店内是否拥挤的心理障碍。
由于银发族不方便上、下楼梯,因此这也算是一种物理障碍;而在当地,“店内气氛让陌生客人难以走进的店家”,也可说是一种会让人有心理障碍的店。
结语
若想掌握广大客群,就必须特别意识到顾客的心理障碍并加以考量。任何人都容易走进去的店,会是一家什么样的店?非自家店铺的目标客层之所以不上门,是因为什么障碍?
必须思考这些问题,费心排除障碍因素。今后当你准备要开店时,希望也能思考出,该如何创造出两大障碍较少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