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一道数学题 怎么让全世界都疯了?

时间:2022-04-17 14:45:24 热闻 我要投稿

“谢丽尔的生日”让西方网民讨论不休,纽约时报、BBC等百余知名媒体跟进报道,而这不过是一道考新加坡15岁学生的数学题。

风靡世界的数学题

新加坡媒体人江坚文肯定没想到,自己的“随手拍”会让全世界媒体挠头。

4月11日,他在自己的Facebook发布了一张照片,内容是新加坡中学的一道数学题。他颇有挫败感的写道:“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和妻子的争论……”

事后证明,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此前他的发帖通常能收获数十到一百的赞和转发,但这一条截至目前已经超过2000个赞,超过6000个转发。Twitter上出现了专门话题来讨论这个问题,还有人写了一首歌……

被发动起来的不仅是网友,还有大把知名媒体。来看看这些媒体的标题吧:纽约时报《新加坡数学题大热: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华盛顿邮报《“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这道数学题难住互联网》,BBC《谢丽尔的生日:新加坡数学题难住世界》,英国卫报《你能解出这道大热的新加坡学生的数学题吗》,英国独立报《新加坡数学题:如何解答这个考学生的题难住了整个世界》,加拿大广播公司《新加坡孩子的数学题难住互联网》,新加坡海峡时报《“谢丽尔的生日”数学题走出新加坡,难住世界》……

这个清单可以写的很长很长,用“谢丽尔的生日”做关键词在谷歌新闻进行搜索,英文媒体报道已经超过170篇。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所以这道题到底是什么?简单翻译一下:

阿尔伯特和伯纳德刚刚成为谢丽尔的朋友,他们想知道她的生日,谢丽尔给了10个备选日期:5.15、5.16、5.19、6.17、6.18、7.14、7.16、8.14、8.15、8.17。其中一个是她的正确生日。

谢丽尔然后分别告诉了阿尔伯特正确的月份(没告诉是哪一天),告诉了伯纳德正确的日子(没告诉是哪个月)

之后是阿尔伯特和伯纳德的对话。阿尔伯特:我不知道生日是哪天,但我知道伯纳德也不知道。伯纳德:我原本不知道,但现在我知道了。阿尔伯特:那我现在也知道了。

问题来了: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网友挠头:拉黑谢丽尔

除了积极解题之外,还有一些网友脑洞大开,纷纷吐槽谢丽尔的故弄玄虚……

网友RK:不用费脑子了,尝试着再去问一下谢丽尔吧。这一次给她带一支玫瑰。

网友ching-ching:直接在Facebook上加谢丽尔好友,当她填写生日信息时,你会收到通知的。

网友Mike Scheid:我12岁的孩子在30秒内就解决这个问题,她拿起了她的iPhone,在twitter上查看到了答案。

网友Damian Sanaghan:我花了一些时间终于解开了这道题,我现在在攻读数学硕士,这真的是出给11岁孩子的题目?

网友Kirsty Edwards:她看起来不像是一位非常好的朋友。

网友Tim Poon:听起来,谢丽尔是想把生活搞得更加困难。

网友Chan KH:取消关注阿伯特和比纳德,拉黑谢丽尔。

网友Yeo Hwee Tell:告诉谢丽尔,如果她不直截了当地说出生日,就没生日蛋糕。

网友Zorlu Senyucel: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沟通问题!

网友Elfy Bianca Hassan:关于谢丽尔的生日,在一起想了很久很久以后,阿尔伯特和伯纳德很快坠入爱河,把谢丽尔忘得干干净净。

网友mrbrown:阿尔伯特和伯纳德外出喝了几杯,比较了一下有关的信息,决定不值得为谢丽尔和她的生日浪费时间。

小编表示,自己当年上小学或初中时就遇到过这道题,当时的主角不是谢丽尔,大概是“小明”……

孩子需要多难的数学题?

网友Evon Chi在江坚文的帖子后面写了很长一段:请停止向我们的孩子施加那么多的压力!事实上,对于他们来说,目前在学校里所学东西的80%在未来是没有用的。为什么要整那么难的东西,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大多数孩子需要一些教学引导,这使他们承受了进一步的压力。5年级的学生学习生物学,6年级的学物理。我们真的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笑料,西方孩子享受着更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学业压力。你是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书呆子,还是接受更多社会技能的培训?想想吧教育部!!!

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新加坡暨亚洲学校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织方事后专门发表声明指出,这是今年4月8日该赛事考试中的一道题,面对的是15岁左右的学生,并非此前所传的11岁。这道题是整张试卷的倒数第二题,意在筛选更优秀学生。该竞赛的目标群体是前40%的学生,大多数题目本身就是为了考验学生。

组织方的执行主管也进行了辩护,认为这道题用到的逻辑和分析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用的。

但是说到底,15岁的孩子接触到这样难度的题目,这样的教育策略是否合适?这恐怕是西方媒体关注的深层原因。

大体而言,亚洲青少年的数学水平超过欧美学生。2013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公布调查结果,亚洲国家在数学项目大幅领先,名列首位的是中国上海。这个调查测试超过51万学生,涵盖65个国家和地区,针对的恰好也是15岁学生。

另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英国人。英国政府要求所有儿童在小学毕业前,都应该学会12以内的乘法表,但今年2月,卡梅伦被记者逼问“9×8等于多少”时,选择了回避问题,稍早前教育大臣也被问过,但是面对“11×12等于多少”,她表示不回答任何数学问题。

我们常看到外国人借鉴中国教育方法的新闻,也常听到“中国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一类的言论。这样的教育是给学生打下好基础,还是扼杀了创造力?这个问题过去没有定论,恐怕将来也不会有。参与讨论的成年人们,除了反思教育,恐怕还因为一丝答不出问题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