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磊新剧《张卫国的夏天》播出没多久,立马占据榜首,成为暑期档最火热的剧之一。从播出到现在,接连不断的笑点,都在网上引起了广泛传播。
尤其是招聘那集,奇葩的面试情节更是让网友哭笑不得。
但是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笑过之后,我们其实也能透过这部剧,一窥小公司HR在现实面前的辛酸和苦涩。
一、平台缺乏竞争力,人才招聘难度大
电视剧里,主持人出身的林宏年,在获得第一轮天使投资后,自己开了家自媒体公司,整个公司除了自己就只有一个人力总监和司机,甚至连行政也没有。
公司刚开张,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招聘。
与那些著名、耳熟能详的大公司相比,小公司没有市场知名度,在人才市场也不被人熟知。
尽管公司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或者对应聘者来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就像是空中楼阁,远不如大公司看得见抓得着靠谱。
所以整个招聘过程堪称一地鸡毛,来应聘的人不是各种奇葩,就是言语中透露着对小公司的不屑一顾。
在这种环境下做HR,很难不让人怀疑人生。
另外根据和多个HR朋友的聊天来看,小公司招到不靠谱员工的几率也远多于大公司,学历造假的、拿小公司当过渡的、蹭完产假就离职的……
由于小公司缺乏完善的招聘流程,背调更是直接没有,这些情况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而且作为小公司的HR,本身招人就已经很困难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还要保证在公司没有足够资源的情况下避免人才流失。
结果就是往往刚刚招来2-3个月,好不容易刚熟悉业务,人又跳槽去了大公司,如此反反复复,非常有挫败感。
二、无法基于公司战略做正确的人力资源规划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就缺少与战略匹配的规划。当缺人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
这使得它们在招聘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往往临时确定招聘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工作分析。 这就会为企业人力资源招募、选拔、任用的失败,埋下巨大隐患。
例如:当某个管理层离职时,公司要求HR马上招聘一名高管。但实际上,招聘一名高管的时间平均在几个月左右,小公司需要的时间更久。
于是HR要么完不成自己KPI,要么就赶鸭子上架,结果招来的人各种不合适。
更重要的是,没有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 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公司无法明确职位对人才的要求。 这通常会带来两个结果。
一是“超人”式招聘的问题。
例如,公司想招一名新媒体编辑,只提供了编辑的薪水,却希望对方能身兼数职,顺便连设计和PPT的活也包了。
然而薪资待遇在业内又毫无竞争力甚至垫底,于是企业会发现根本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是用人理念存在严重误区。
小公司对招聘岗位的职责通常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致使很多企业不管招聘什么职位一概要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招聘,有很多都只重视显性才能,而忽视应聘者的潜能。
过度迷信学历和大厂经历,不仅容易错过高潜人才,公司还有可能被空降的大厂高管折腾死,现实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就像《张卫国的夏天》里的林宏年,在招不到人的情况下,HR希望稍微降低一点硬性要求,却依然遭到反对。
不仅如此,林宏年还偏执要求提高招聘要求,最后HR除了叹息,也无可奈何。
三、容易被忽视的“团队管理”
著名的商业调研机构CB Insight调研了超过1000家创业公司,发现创业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没有市场需求、现金流断裂、团队管理问题 。
对于前两个问题,很多的创业者在创业早期一定会花80%到90%的时间去关注。花大量的时间开发产品、做App,花大量的时间写BP、找投资人、融资。
但是他们对于“团队管理”这个问题却普遍缺乏重视,原因有两个: 一是团队问题不会像现金流问题那样立刻显现出来,而是慢慢扩大影响;二是对于团队管理存在误解。
有些人一提到管理,会想到“管”和“约束”,其实不然。
我们所说的管理是指公司业务发展的推动力量和系统,并非大公司为了防范风险而需要的控制。
具体体现在,大部分小公司的激励体系很不完善,都是很粗暴的基本工资+绩效,无法做到根据不同岗位或不同人才,来设置不同的激励方式。
此外,员工也不知道在这家公司该如何成长,每天只有业绩数字,缺乏团队建设,最后大家都没有归属感。
综上,高速成长阶段的公司其实有很多的不易,不但要快速奔跑,提升业绩,还要在这个过程中稳固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层不重视团队管理,那么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作为HR,如果你真的打算将人力资源作为长期职业发展方向,那么想办法去更系统、更先进的大公司实践锤炼,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
参考资料:倪云华《如何打造一流创业团队:创业者最实用的管理指南》